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妥善应对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化解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创新型园区的新要求,在新起点上实现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一系列措施,坚持科学务实,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区完成区域生产总值 142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区域生产总值达到77958元,年均增长12.3%;一般财政收入达到11.1亿元,年均增长1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5亿元,年均增长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亿元,年均增长18.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69.8:29.2调整为0.7:66.9:32.4。
  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支撑作用增强。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00亿元,年均增长14.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70.64%。区内产值超亿元企业42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区内上市企业4家,企业流通市值221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全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8家,高新技术产品215个。创新载体建设速度加快,区内新建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4家,其中国家工程实验室2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9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强力推进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建设,累计申请专利2734件,其中,发明专利800件,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8件。各类孵化器规模达到20万平方米,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入开展技术合作,威高集团与中科院签订了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框架协议。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0亿美元,年均增长9.2%,其中,出口总额 83.5亿美元,年均增长1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92亿美元。全区具有外贸经营权的内资企业达到150家。区内企业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营销网络。“走出去”战略实现新突破,海外承包工程获得实质性进展。
  城乡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全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在建成区和初村新区高标准实施了道路建设、给排水、电力、热力、绿化等各项建设工程。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基本完成了城中村改造任务,累计拆迁面积114万平方米。新农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完成了10个市级重点村、4个区级达标村的环境整治任务。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达到0.73T标煤/万元、13m3 /万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2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6.5%。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2010年,职工人均收入28330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0751元,年均增长12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事业投资5.02亿元,新建、改造学校7所。建立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达到9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100%。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6.5‰。扎实推进平安高区建设,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同时,还要清醒的看到,我区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发展空间不足,将严重制约开发区的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主要靠企业自身膨胀扩张,进区新项目、大项目少,缺少大的增量;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缺少现代化商贸设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仍需提高,核心竞争力建设有待加强;劳动力紧张,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相对缺乏。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金融危机加速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引发对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的需求,为我区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制高点,参与全球竞争带来重要机遇。
  世界科技园区进入了产业与社会功能综合发展的新阶段。科技、经济与社会人文融合发展,使得激发活力的创新环境、便利的商业环境、充满机遇的投资环境以及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科技园区的重要特征。把握发展特征,创新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为我区建立创新引领、产业联动和人文支撑的发展新模式创造了重要契机。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将进入战略转型提升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宏伟战略发展规划。威海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等为我区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按照科技部对高新区的最新评价体系,我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的综合实力尚处于中游水平,与苏州、无锡、潍坊等兄弟高新区相比,在人才保障、科技支撑、配套环境等方面差距较大。2015年科技部将进行创新型园区的评审,对照创新型园区的要求,我区许多指标亟待改善和提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历史机遇,更加注重开放合作与内生发展相结合,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现代服务业提升相结合,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文明程度,实现整体跨越,努力把高区建设成为威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领军区、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二、指导原则
  全面统筹,继承发展。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统筹区内外协调发展,统筹创新型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导向,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发挥独特有利的环境优势,开放包容的文化优势,创新创业的人才优势,全力推进威海高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开放创新,聚合资源。面向全球,走开放式创新之路,大力吸纳全球创新要素,广聚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集成放大,加快形成国家级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集群,倍增区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技术内生力、向心力和辐射力。
  空间拓展,集约示范。完善土地资源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拓展新业态产业空间,重点开发利用互联网虚拟空间,鼓励发展虚拟经济。扩大区域功能合作空间,积极与周边市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为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以人为本,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产业生态与人文关怀并重,工作、学习、生活三位一体的新型高科技园区,突出人才的基础地位,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推动高区向知识生产为主转型升级,促进区内经济、社会、人文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民生优先,共建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立足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主要目标
  根据我区的发展基础及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初步确定为: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将我区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抢占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国一流高科技园区。区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246亿元;一般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2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累计完成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达到110亿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承接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把握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做大做强高技术优势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蓝色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40%。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79%。
  --工业经济进一步做大。以做大做强工业为核心,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2015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5%。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20家,其中过百亿元企业达到3家。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和提升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孵化器、加速器和专业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5%。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增加到45家、其中,国家级5家。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50项,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面向世界,加快推进国际化,吸引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来区内发展,支持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建设生产基地。面向全国,拓展合作新空间,吸引国内创新要素在我区聚集,加强与其他高新区的交流互动。“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
  --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职工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100%,保障水平和财政补贴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区内居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人、床位3.5张。平安高区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城乡统筹进一步协调。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成区各项服务功能更加接近现代化城市水平。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末,全区常住人口达到3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基本达到100%。
  第三章 战略布局与发展重点
  以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发展素质,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
  一、园区功能布局
  立足自身资源和基础优势,科学谋划功能布局,打造引领经济率先发展的优势板块。按照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统筹的原则,积极实施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互为依托,各有侧重,齐头并进的“双核”区域发展新格局。
  “双核”,包括以建成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以初村新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
  建成区要充分抓住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重点发展商贸旅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形成“一带,两基地,三组团”的发展格局。
  “一带”即滨海产业带。抓住绿色机遇,实现蓝色梦想。以三个海水浴场为主体,以文化路两侧开发为契机,吸引知名公司来区投资,打造集休闲娱乐、金融保险、商务办公和总部经济于一体的滨海产业带。加快建设福海皇冠国际大酒店、金海湾酒店二期、威高酒店、帝景湾等高端度假酒店,与现有的金海湾、海悦建国两家五星级酒店一起,打造高端度假酒店集群;加快建设国际海水浴场帆船运动基地和小石岛游艇俱乐部,推进四季海湾度假城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运动休闲品牌;积极引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营业部、投资公司、商贸企业和公司总部等,形成现代金融、商贸及公司总部云集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域。
  “两基地”即产业孵化基地和人才集聚基地。建设由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人才社区构成的新型科技园区,弥补园区内产业空间匮乏和人力资源不足,满足高科技企业、高端服务业企业总部和人才双落地需求,促进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有机融合,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走出园区建设的新路子。
  产业孵化基地 全面提高现有孵化器水平,提高入驻企业孵化成功率;鼓励大学、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扩大孵化规模;强化政策引导,利用村级集体工业园区和闲置工业厂房,建设孵化企业加速器,积极承接孵化毕业企业。建成集孵化培育、加速发展、成熟扩张于一体的产业孵化基地。
  人才集聚基地 以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为载体,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立人才发展相适应的各种福利、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引进和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以高端人才为龙头、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基础、各类实用人才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基地。
  “三组团”即重点建设三个组合型商贸核心区。威韩商贸城组团。加快威韩商贸城改造项目、银洁商业大厦项目、东方新天地项目的建设,带动联桥国际、华羽服装、印刷机及毕家疃等周边区域的开发,高标准建设吉林路商业步行街,将该组团建成集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为一体的高端商务区。高新商贸广场组团。以高新商贸广场为中心,加快拆迁、招商步伐,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设体现城区商业现代化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商业设施,建成功能齐全、档次高、人气旺、有品味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北站组团。以威海北站(城际铁路威海北站、汽车北站、公交站点)周边区域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高标准设计,打造集商贸、物流、办公、居住、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商务区。
  初村新区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加快建设商业服务设施,打造形成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功能突出的“一中心,三园区,五基地”的发展格局。
  “一中心”,即初村新区中心商务区。以初村镇政府驻地周边为核心,加快商贸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合理配置商业网点类型和规模,丰富商业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成为满足区内生产、生活需要,辐射周边区域的商贸服务中心。
  “三园区”,是指三大高科技工业园区。
  威高工业园 园区规划建设占地3400亩,总投资160亿元,由工业园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组成,重点发展心内耗材、血液净化、药业、药物涂层以及支架、心脏监护仪器和设备、人工器官、医用非PVC材料等医用材料和医疗设备。到2015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亿元。
  IT产业园 园区规划建设用地2938亩,总投资75亿元。园内将重点推进20个重点项目。主要发展特种打印机、光纤传感器及RFID读写设备、塑料光纤及器件、打印机设备部件等IT项目的建设。到2015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亿元。  
  海洋高技术产业园 园区总投资40亿元,重点培育风电设备、海洋勘探、海洋生物、数字海洋工程、特种游艇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把园区打造成为山东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先行园区。到2015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
  “五基地”,包括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核心区)和两个旅游休闲产业基地。
  山东省碳纤维制造产业基地 依托光威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力引进碳纤维制品生产企业,培育形成碳纤维体育休闲、新能源、航空新材料、碳纤维工业设备等产业集群,打造集研究开发、生产流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碳纤维制造产业发展基地。“十二五”末,基地内企业发展到1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
  山东省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威高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医用耗材、人工器官、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骨科外科材料、神经外科治疗仪器等系列产品。“十二五”末,基地内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亿元以上,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6%以上。
  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重点培育计算机外部设备、通信设备、传感器、软件等特色产业集群。“十二五”末,基地内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
  双岛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科学开发双岛湾旅游资源,整合优化海湾、林地、沙滩、岛屿等资源,建设各种新奇特旅游设施,开发沙滩运动休闲项目,打造生态宜居的东方水城。
  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发挥初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优势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培育旅游特色村、绿色农家园、农业科普园等旅游项目,发展以特色种植、休闲观光和度假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态旅游,打造城郊休闲农业基地。
  二、工业优化升级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挥园区、基地和企业品牌的载体作用,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着力扶持新兴产业由小变大,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的新格局。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提升计算机外围设备的产品档次和品牌价值,打造全球著名的打印机设备生产基地;加大特种打印机、电子标签系统、智能卡读写设备等智能电子产品的技术研发和规模生产;大力发展以数字地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为主的传感器类产品;加快ERP、农村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软件开发,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塑料光纤、光电器件和网络终端等通信设备产品;积极开发高速芯片,争取建设国家微电子中心,打造无线通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支持北洋集团与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合作,促进光纤传感、物流信息化等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支持卡尔电子基于3G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下一代4G技术的研发;加快RFID射频产品、智能电网、局域监控系统、安防指挥系统、家庭云终端等物联网产品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0亿元,年均增长10%。
  医疗器械产业 以威高集团为龙头,加快推进心脏支架、血液透析器项目产业化进程,扩大留置针、注射针、输液针等生产规模。推动威高集团与中科院、解放军总医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三大类产品:TPE医用材料的环保型输液器等为主的一次性使用医用耗材系列产品;人工肾、人工肝、人工肺等人工器官系列产品;病人监护仪、心电图机、输注泵、内窥镜及微创系统等产品为主的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积极培育和支持大正医疗、众和科技、安泰制冷等公司,加快颅脑外引流器、腰大池外引流器等神经外科器械和穿刺器械、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生物医用敷料、骨科外用材料、新一代智能环保超低温保存箱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到2015年医疗器械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年均增长21%。
  新材料产业 高分子合成材料,重点推进非PVC材料、TPE塑料原料、TPU化工材料的产业化进程,研发环保型、生物型高分子材料用于医疗器械,打造工程塑料、改性塑料、模塑模具及相关制品的新材料产业链。复合材料,加快国产碳纤维织物、风机叶片用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汽车零部件等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航天航空器材、体育用品、特种装备等产品。高性能结构材料,扩大钛合金材料、铝镁合金材料、铝镁合金汽车轮毂、耐磨耐蚀材料、超硬材料的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年均增长48%。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加快威高心内耗材工业园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人造血浆、蛋白芯片共聚膜、血液透析液等生物工程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威海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的创新引领作用,加速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螺旋藻的系列保健产品生产,重点开发高效产油海藻及利用海藻生产燃料乙醇技术。鼓励发展新型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海洋生物和基因工程药物。支持药品生产关键技术和新药品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的新药。加快推进威海东宝药业省级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项目建设,重点开发抗乙肝新药-诺达威等产品。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18%。
  高端设备制造业 印刷机械,发展多色商用、数字印刷等高科技印刷设备,建设国内重要的高档胶印机生产基地;食品机械,大力发展原料处理设备、调浆设备及其整套控制系统,建设大型食品原料前处理设备生产基地;特种船艇,重点研发生产高档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船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船型;输变电设备,大力发展输变电设备、智能变压器等产品,建成国内重要的变电设备出口基地。争取到2015年高端设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年均增长12%。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中海油(威海)海上风电场的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发电能力;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大力生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建设技术先进、多品种、系列化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加快华东能源的光伏发电逆变器生产,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金源空调的地源热泵、旺润来的润滑油添加剂、天乘滑轮的特种带芯骨架、人合机电和康威智能的绿色再制造的生产规模;积极推进屋顶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支持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大力推广节能节材新技术和新产品,推进节能节材产业基地建设。到2015年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18%。
  (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标准战略,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改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产业竞争力。
  渔具制造业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拓展新的营销模式,实现渔具制品的系列化、成套化生产,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渔具生产和集散基地。到2015年渔具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年均增长13%。
  家纺服装业 以迪尚集团为龙头,以华羽服装、皓菲服装等企业为骨干,推进与国际知名服装企业开展品牌合作,研发生产高档休闲、时装和防寒服装、睡衣,拓展国内外营销网络和物流体系,积极进入高端市场,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品牌服装研发设计生产基地。以银洁绣品等企业为主体,研制开发中高档家纺产品,大力发展直销店和代理商,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家纺服装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30%。
  皮革制品业 以金猴集团为龙头,大力开发皮革新材料,提高皮革鞣制、毛皮染整的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满足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的鞋类、皮具产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建设北方皮鞋、箱包基地。到2015年皮革制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年均增长7%。
  三、服务业跨越发展

以实现服务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为目标,以拓宽领域、培植财源、增加就业为主要任务,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培育一批服务业名牌企业,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商贸服务业 以提高我区商贸服务业的辐射力和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商业、休闲商业,增强商业的繁荣繁华城市和便民利民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生态城市氛围突出的商业中心和生活服务体系。加快特色市场及商业街建设。重点培育亿百佳、大屋建材市场、中泰二手车交易市场、初村镇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引进品牌商场、咖啡茶座、酒吧餐厅等,融合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建设风格独特、环境温馨、功能明显的吉林路商业步行街,重点开展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酒店餐饮等商业活动。以沈阳路为主体,引进特色名品店和休闲餐饮店,建设一条以经营旅游商品、休闲餐饮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商业街。
  休闲旅游业 与商务、投资、旅游的发展同步,与区域消费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全力推进餐饮、娱乐、体育等休闲服务业快速发展。鼓励经济型酒店实行连锁经营和品牌管理,提高住宿业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推动茶艺、酒吧、健身、保健、演艺、影视等健康、时尚、体验型休闲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将围绕金海滩海水浴场至双岛湾黄金海岸这一条主线,重点打造三个休闲产业区域。充分利用国际海水浴场的优良水质,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水热疗技术和设备,开发海水热疗产品,建设中国首家海水理疗健康休闲中心,提高冬季滨海旅游档次。培育高区“四季海湾”的品牌形象。
  金融保险业 要进一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经营规模,提高资本运营水平,做大做强金融产业,不断扩大信贷资金集聚辐射力,提升金融保险业的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加大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特别是外资银行的工作力度,实施有利于外资银行落户的政策措施,争取尚未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来我区落户。进一步完善金融中介体系,积极推动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资信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服务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立,鼓励发展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代理专业理财服务等机构。
  现代物流业 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以商贸物流为重点,加快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逐步建立完善物流市场体系。以城际铁路威海北站建设为契机,以汇峰物流中心等载体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突破发展保税物流。支持威高集团、三星电子、光威集团、金猴集团等吞吐量较大的企业成立物流公司,鼓励实现主导产业与附属产业的剥离,提升物流业的集团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房地产业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鼓励房地产企业调整产业布局,向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园区开发、工业地产、物流地产、旅游休闲地产等商业地产、经营性地产转型。以双岛湾“东方水城”以及初村新区的建设为重点,开发小石岛休闲旅游地产。以商贸城改造、高新商贸广场、城际铁路北站、初村镇商贸中心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商业地产。调整住房结构,配合村庄改造工程,有计划地发展普通商品房、廉租房,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积极推进威高工业园、产业化基地等为产业配套的居住区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 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工业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领域发展,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书刊、电影、音像制品、舞台剧等,鼓励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依托驻区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成立“威海动漫研发工程中心”,推动动漫、网络游戏等多媒体内容产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以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的动漫产业园建设,扶持光远影视动画、海燕动漫、摆渡文化等动漫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动漫企业,培育壮大动漫产业。
  社区服务业 以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专业化企业为主体,以满足居民服务消费需求为目标,加强智能呼叫中心系统、社区管理安保系统、实体服务系统建设,支持便民利民社区服务设施和各类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平台。实行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加快培育家庭服务市场,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社区照料、病患陪护等基本服务,鼓励发展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母婴护理、家庭用品配送等特色服务。

第四章  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
  鼓励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大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研究开发、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同步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引进创新实体,建立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整体提升人才开发层次,努力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
  一、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快聚合自主创新要素资源,突出知识和技术载体等创新资源的组织和能力建设,提升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 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形态,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在我区设立研发总部,重点引进三星公司打印设备研发总部。在区内企业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长春应化所、大连物化所等科研机构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推动更多中科院研究单位与区内企业实现多点合作。加强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等驻区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和应用研究能力建设;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联系,设立教学基地和虚拟大学科技园。
  实验室和技术中心 工程实验室,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人才,提升威高、光威两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的研发能力,引领行业发展。威高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争取升级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支持新北洋建设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光威集团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到2015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在医用材料领域寻求新的突破,争取设立威高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15年,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5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6家。
  二、服务支撑体系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人才汇聚,科技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创新服务体系。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建设五个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以哈工大(威海)微电子中心为主体,建设汽车电子、微电子设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威高集团为主体,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光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建设碳纤维材料公共技术平台;以新北洋国家级研发中心为主体,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平台;以万丰镁业为主体,建设镁合金制品技术创新平台。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中介服务支持平台,引入会计审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技术交易、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完整的中介服务链。政策法规支持平台,针对企业孵化和产业化不同阶段,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收减免、专利申请资助、专利授权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形成局部优化的政策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国家86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火炬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整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资源。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 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聚集知识产权战略咨询、信息检索、分析服务、专利代理、专利代办、版权登记、举报投诉、涉外维权、知识产权评估及交易等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和商标预警工作,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鼓励企业设立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管理部门,积极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推进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成立标准联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培育约15家研发与标准化同步示范企业。
  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 完善投融资服务环境,支持投资机构进入我区。到2015年,聚集20家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权交易、银行、证券、信用评估、资产评估、担保、会计、审计等投融资及中介机构,“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5家,形成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特点的投融资体系。
  三、产学研合作体系
  合作研发中心 集中科技优势力量,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通过加强哈工大(威海)微电子中心、山大国际生物研究中心、宋健研究院等的建设,推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区内企业共建合作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
  产学研合作联盟 充分发挥区内企业与山东大学、中科院、哈工大等国内大学科研院所建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关系,开展高起点、多领域、全方位的科技合作。推动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单位的应用研究,获取知识产权和成果优先转化权,促进各类研发中心的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区内8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科技研发机构,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等密切合作的产业创新网络。
  四、人力资源和人才战略
  营造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顶级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优秀留学人才和国内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来我区创业。面向全球,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引进国际化的领军型人才,特别是引入以尖端项目为载体的研发团队。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重点引进拥有发明专利或具有重大创新能力的技术攻关性人才。加强留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吸引海外人才来区内创业。建立专业齐全、体系完备、功能合理、管理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增强人才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建立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到2015年,全区人才队伍总量达到3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重点引进10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第五章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适应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新要求,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支持区内企业加快建立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在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信贷担保、用地保障和行政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建立健全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制度、风险基金制度。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进行确权、登记和颁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增加村(农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加快国际化进程。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转变。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大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力度,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管理优化等方面求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出口竞争力,打造一批低碳时代的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继续巩固韩国、日本、美国、欧盟四大主体市场的基础上,加强调研,有计划、有重点地拓展俄罗斯、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由“十一五”末的75%提高到 80%。形成重点突破、多元发展、全方位开拓的外贸市场格局。
  增强利用外资战略效应 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坚持择优选资,全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效益和水平。结合我区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着眼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业战略投资,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带动高端产业加快整合集聚,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要充分抓住后危机时代欧美国家出现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按照主攻日韩、拓宽欧美、突破台湾等新经济体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利用外资主攻方向,实现外商投资来源的多元化。到2015年,利用外资总额达到6.5亿美元。
  拓展国内经贸合作 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促进国内经贸合作。加强与央企、知名上市公司、民营强企的经贸合作,优化招商方向,加大与长三角、东北、西北等地区的经贸对接。积极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与青岛、烟台等周边兄弟高新区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一批在产权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优势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并购国外企业、专利、品牌、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境内外技术合作和资源开发。推动优势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在科技比较先进的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提高我区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机构)达到20家,其中新增跨国研发中心达到10家。
  第六章  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
  按照“老区抓提升,新区抓配套”的总体思路,以建设精品城市,打造生态园区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并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建设新格局。
  一、城市精细化管理。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对城市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集贸市场、街面秩序、突发事件、宣传广告、施工秩序等进行精细化管理。强化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形成城市管理常态化、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现代城市管理中去,充分发挥高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协调、指挥、监督、考核作用,继续推行“单元网络化管理”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将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定量化、科学化、精细化分工,建立一体化运作的城市管理精细化目标考核体系。 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以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规范有序地推进产业建设区内的村庄向社区转变。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造空心村、建设特色村,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三、基础设施。遵循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快实施各专项市政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区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道路工程,建成区和初村新区全部贯通主、次干道和支路,完善区内道路微循环,联通区域路网,改造提升破损路段。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新建和改造,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建、改建道路75公里,新建桥梁8座。电力工程,根据产业功能布局,优化电网规划,超前建设电力设施。新建商贸站、初村凤凰山两个35KV变电站,加快东石岭站、北海站增容扩建,推进220KV杜家站至35KV初村站、东石岭站输电线路建设,形成双回路供电格局,保障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用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燃气及热力工程,构筑安全经济、满足产业和生活需求的供气、供热网络。大力推进区内燃气调压站及配套管网建设,在初村新区规划建设热电厂1座,铺设蒸汽、采暖管线,满足区内生产、生活需要。给排水工程,构建安全、高效、经济的供水系统,力争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高标准建设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排水能力,保持雨污分流格局。推进初村污水处理厂尽早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园区内污水管网,建成具有良好服务功能、配套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实施驾前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增强道路、河道排洪泄洪能力,提高城市防汛功能。园林工程,依托高区山、海、林等优质资源,加强垛顶山、柴峰顶、玛迦山、小石岛等休闲公园建设。新建一批社区公园,为小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新增和改造绿化面积455万平方米。实施道路绿化工程,提高道路绿化档次,形成行道树木连片,街心公园穿插其间的绿化格局。
  四、生态环保。贯彻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形成高效低耗的生产消费方式。提高环保标准,严格环保准入,着力建成生态示范园区。严格项目进区环境评价制度,发展友好型高新技术产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拓宽工程减排领域。支持企业开发应用环保先进工艺和先进装备,积极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和环境工程公司。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降低17%、10%,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0%-15%。
  五、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四网融合,到2015年基本建成数字高新区。信息网络设施,根据用途、按照标准建设智能楼宇,统一规划通信管网和机楼机站,做到高速互联网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统一通信,降低园区企业通信成本。政务信息化,统一规划,构建整体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汇聚政府相关审批和服务事项,提供政府网上办公、信息公开和查询等电子政务服务。重点建设园区行政审批事项、人才资源服务、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信息平台。商务信息化,搭建企业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增加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减低企业营商成本。重点建设企业网站生成服务、企业产品展示服务、财务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

第七章  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
  从解决全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统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等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标准的学前教育、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的高区教育新目标。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优质幼儿园。切实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和规范,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到2015年,全区新建公办幼儿园8所,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2%。鼓励现有幼儿园提档升级,创建省、市级示范园20所,市级以上示范园比例达到70%以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办学条件均等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大岚寺、神道口、涝台等3所小学,改扩建高区一中、威海十五中。到2015年,省级规范化学校建成率达到10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民办职业教育,支持行业组织、大型企业领办或联办各类职业学校,引导企业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实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执行“逢进必考”的教师招聘制度,引进优秀师资。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到2015年,全区教师高层次学历达到96%。
  二、全面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区级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室、农村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实施农村公益电影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开展文化活动,满足高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大财政对公益性公共文体设施、健身场所投入力度,实施社区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承接和举办好重大体育赛事。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经营性体育设施,鼓励开办各类连锁店、健身俱乐部和体育休闲会所,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多层次、个性化体育健身需求。
  三、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以市立医院高区分院、金海湾医院为骨干,初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以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初村新区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适度扩大初村卫生院规模,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各类社区卫生机构加强与市里医院对接提升,形成与大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相互转诊的服务体系,充分满足新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新增床位970张,医生410名。
  四、大力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全面落实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实施加强就业培训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五年规划,加大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税费减免、财政投入、小额信贷等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加大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形成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紧贴市场、开放有序的职业培训新格局。“十二五”时期,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
  五、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高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报销比例和保障能力。积极稳妥推进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大力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规范化建设,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捐助、社会帮扶工作,完善专项救助制度。到“十二五”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5万、7.5万、4万、5.4万、5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
  六、强化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扎实推进平安高区建设,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队伍。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构建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文化建设,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监管与执法能力,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工作,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创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矛盾调解网络,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纠纷处理的预案和机制,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
  七、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深入普及推广道德行为规范,不断优化社会文明环境,提高文明创建水平,深入开展以城市、社区、行业、“窗口”单位和村镇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诚信宣传教育,营造社会诚实守信氛围,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公信力的显著提高。广泛开展群众性系列文化活动,努力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把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到群众需要的生活中去,全力提升干部职工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第八章  政策保障与规划实施
  充分发挥规划纲要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配套完善政策措施,增强资金支撑、环境优化、用地保障和规划实施能力,确保“十二五”时期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要进一步强化投融资管理和引导,推动建立多种融资平台,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政银企合作机制,积极推介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贷能力强的项目,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推进企业上市工作,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债、再融资和股权转让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区上市企业达到13家。整合信用担保资源,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争取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探索促进民间资本向投资转化的新机制,鼓励发展创业投资。
  二、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优化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使其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重大公共政策相互配合和协调。明晰区级财政配置方向,优先投向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科技教育、生态环保等领域。整合专项资金,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财政收支审计,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增长,厉行节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初村新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研发的投入,运用税收杠杆促进产业政策落实。
  三、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加强规划控制和政策引导,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先安排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土地集约利用考核评价标准,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和投资强度,清理整顿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和闲置厂房等,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土地储备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健全耕地保护体系。
  四、优化政策扶持环境。增强服务型政府意识,加强政策研究,在用好国家、省、市政策的基础上,围绕自主创新、服务业发展、民生建设、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完善符合高区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发展科技事业以及有利于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鼓励政策。完善领导分包重点企业和联系企业特派员制度,继续实施减负让利、提速增效等措施,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更加优越、更加便利的发展环境。
  五、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作用,把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个计划年度中,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各重点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形成专项规划、年度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加强对规划目标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进一步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根据发展实际,按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力度,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规划实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