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市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赢得新优势,加快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69.8亿元,年均增长14.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5亿元,年均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7亿元,年均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2亿元,年均增长18.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8.555.536。培植起了无公害蔬菜、皮草、优质果品、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省农产品出口安全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骨干企业膨胀,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具、家纺制革三大产业集群实力显著增强,全部跨入全省百亿产业集群行列。以休闲养生旅游和商贸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引进建设了天沐温泉、汤泊温泉、家家悦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韩国之窗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服务业大项目,荣获“全省重点服务业城区先进单位”称号。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6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达到4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3.8%,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发展空间全面拓展。高起点、高标准启动南海新区建设,规划控制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90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0亿元,“十通一平”配套设施基本到位,70多个过亿元产业大项目落地建设,被确定为联合国人居奖优秀示范新区、中国最佳创意经济示范区、山东最佳投资开发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蓝色经济规划和“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园区,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经济开发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区划面积达到145平方公里,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被确定为联合国国际项目示范园区、全省首批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城市文化商务区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框架达到34平方公里,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文登学公园、抱龙河公园、南海公园、职教中心建成使用,体育公园、市民文化中心、博展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公用设施加快建设,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火车站、机场改扩建、青威高速改造、龙海路、金海路、虎山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完成,南海新港快速建设,220kV泽头变电站、500kV昆嵛变电站投入使用,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组织实施了农村公路改造、农村自来水、水库除险加固、母猪河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农村重点工程,启动55个村居住工程,实施112个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0处,通过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验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开放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过亿元内外资大项目200多个,现代风电科技、大唐风电、南海医药园、史丹利工具、MES洗涤增效剂、三润重工等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年均增长26.7%;累计实际利用内资287.6亿元,年均增长12.8%。进出口总额累计56.4亿美元,其中出口39.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7.1%6.8%,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围绕对日韩深层次开放、新型工业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被确定为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镇村集中议事经验在全省推广。天润曲轴成功上市,东安黑豹、恒大电机、威力工具等挂优靠强取得重大突破。机构改革顺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得到完善,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分配制度、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累计降低22%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5%19.3%,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场扩建以及镇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等工程,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学校19所、绿色社区10处、生态文明村208个,12个镇荣获“国家级生态镇”称号,国家生态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市”称号。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以“十有”民生工程为抓手,以增进百姓福祉为目标,实施重点民生项目87个,累计安排资金14亿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1.71%11.72%,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被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免费义务教育得到落实,高中及职业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出京剧《李龙王》等一批文化精品,被确定为山东历史文化名城。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计生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平安文登建设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民政双拥、广播电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史志、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二是大力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水平。三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四是进一步突出环境建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清理解决行政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全民创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高效的政务环境。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转方式、调结构压力较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综合分析我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的压力。

  从国际环境看,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政治、政策协调博弈更加复杂,世界经济形势仍不明朗,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际产业调整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全球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再工业化”,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以资源、能源、科技、人才等为主的新一轮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压力也将使我国经济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家实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的政策取向,将使我国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将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人口结构变化、环境和资源的刚性约束、传统竞争优势的减弱、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加剧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从我市环境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工业三大优势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以旅游和商贸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取得长足进步,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两大板块三大功能区强势崛起,发展空间充分拓展,经济发展承载力进一步提升,为“十二五”期间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各级各部门推进“蓝区”建设的力度会更大,发展成效将更好。我市南海新区已经列入省蓝色经济规划重点发展园区,为我们争取政策扶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和改善产业层次提供了重大机遇。但国际环境的影响和传导及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整,对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了新的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三、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力打造经济文化强市,力争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二)指导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促进协调发展。把重点区域突破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力加快南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城市文化商务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一体化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发展障碍,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更好地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性,不断提升开放的层次、质量和水平。

  坚持民生优先,促进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繁荣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三)主要目标

  通过分析我市的发展基础以及面临的环境,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4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1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90亿元,年均增长16%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045

  开放型经济体系得到完善。大力推进生产要素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全市外贸进出口、进口、出口年均增长12%,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16%,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2.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1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均为100%,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零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数达到9.5人,万人拥有文化机构数达到0.3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四、区域发展布局

  实施“两大板块三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以南海新区为主体的蓝色产业先行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高端产业示范区、以城市文化商务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构建南海和城区两大板块相呼应、产业向三大功能区集中的发展格局。

  南海新区。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副中心城区的定位,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滨海景观主轴、滨河景观主轴以及南海新港、圣海路、疏港铁路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着力构筑海洋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经济新区。临港产业区,依托南海新港,重点发展高新产业,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依托万米金滩和万亩松林,重点发展滨海度假养生产业,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东西两区产业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到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760亿元,力争培植起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20家。

  经济开发区。依托区位及产业优势,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增强产业承载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抓手,大力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具、家纺制革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前景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繁荣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壮大高端产业群体和实力,努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高端产业聚集示范区。到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力争培植起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20家。

  城市文化商务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加快文化教育、金融商贸、综合服务、生活居住、生态休闲五大组团建设,尽快打造成为城市新文化中心、商务中心、政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加大产业招商力度,重点培植文化、商务会展、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新型房地产等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服务功能完善、高层建筑密集、生态水系环绕、生活创业两宜的现代化新区。到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亿元。

  加快两大板块对接。推进两大板块对接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要以龙海路、圣海路为轴线,加快沿线各镇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隆起带,促进城区和南海两大板块全面对接、联动发展。泽库、宋村中心镇以及张家产、侯家、泽头等镇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镇区总体规划,提升城镇建设档次,加快镇区改造步伐,完善镇区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二三产业及人口向镇区集聚,进一步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快发展壮大镇域经济,以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海洋风电、港口物流、船舶制造、现代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积极融入两大板块经济发展体系,实现设施对接、环境对接、产业对接。要在埠口港与长会口之间的沿海区域,积极推进高效生态旅游经济区的规划建设。

  其他各镇。要因地制宜,依托临海、靠山、温泉、交通便利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构筑节点镇、周边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埠口港要加快发展海产品养殖及精深加工产业。高村镇要加快宝隆石油专材、双力板簧等企业的膨胀步伐,搞好呼雷汤温泉开发,促进机械加工、温泉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葛家、界石等镇要依托名山、温泉等资源,抓好圣经山景区、昆嵛山景区、大英汤温泉开发,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业。米山、大水泊等镇要依托火车站、国际机场,大力发展商务住宿、商贸餐饮、仓储物流等服务业。

  五、产业结构调整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品牌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好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和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做大做强果品、蔬菜、中药材和花生等特色产业。到2015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蔬菜10万亩,中药材4万亩,花生32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稳定在11.3左右。加快发展畜牧业,以建设畜牧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积极做好农作物秸秆青贮工作,建立秸秆-家畜-沼气-肥料的循环发展模式,打造产业优势明显的现代畜牧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总收入达到50亿元。大力发展海水健康生态增养殖业及远洋捕捞业,加快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到2015年原良种覆盖率超过80%,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6万吨,出口创汇1亿美元。加快推动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南部沿海防风固沙林、西部山系水源涵养林、中部丘陵水土保持林、城市周边景观林以及经济林区,到2015年,全市防护林总面积达到3.53万公顷,经济林1.79万公顷。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培育壮大蔬菜、皮草、生猪、乳业、肉蛋禽、水产、粮油、果品、中药材、种苗花卉十大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全力建设优质商品粮、无公害蔬菜、优质果业、中药材等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到“十二五”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4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9.5万亩,新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20个,创建农业品牌60个。积极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把更多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积极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新增威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大户、品牌认证产品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突出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工程,以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依托,加大河道综合治理力度,打造母猪河生态水系,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十二五”期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4.4万亩。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二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建设标准粮田3.5万亩。强化科技兴农,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加快农业先进机械、实用技术、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调整振兴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结构快升级、发展质量上水平、经济效益大提升。

  加快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按照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三大优势产业,推动工业整体上档升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加快集群规模扩张,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重点抓好东安黑豹发动机、天润轻卡曲轴及胀断链杆、天润曲轴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中航特种车、誉阳电动汽车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机电工具产业,以威力工具、奥文电机、泰富西玛电机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资本、品牌运作步伐,积极实现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促进企业迅速膨胀扩张,重点抓好史丹利工具、奥文高效节能电机等项目,到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450亿元。家纺制革产业,以装备现代化为手段,以产业创新为动力,加快万得高档面料、艺达无水化生产高档床品、嘉泰制衣、南方纺织、众华家纺、芸祥绣品等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移、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注重品牌效益和国内市场开拓,打造高端家纺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480亿元。积极发展精细化工、食品生产、皮草加工等产业,加快实施国能精细生物化工、成达食品产业园、盛泰粮油深加工及花生制品、鸿通管材海洋采油管生产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壮大工业整体规模。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我市已经形成的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海洋生物制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努力在新材料、新信息等领域取得突破,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在抓好现代风电科技、龙江重工、华博科技、金太阳新能源等项目建设的同时,紧盯国内外大型能源企业,积极引进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光热设备、节能机电设备等,掌握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海洋生物制药产业,以瑞霖医药科技、南海医药园、天福生物科技、颐阳酒业等项目为龙头,着力开发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肿瘤、抗艾滋病、维生素、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物药品及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打造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产业规模达到18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以源泉重工、三润重工、德国数控机床、螺杆桩机等项目为龙头,大力开发船舶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港口机械装备、数控机床等产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新材料产业,加快MES洗涤增效剂、卓达新材料、万图高分子等项目建设,大力研发生产超防腐硅涂料、洗涤增效剂、复合纺织面料、铸铁新材料、新型建材等产品,促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壮大。新信息产业,重点推进银泉科技云计算和虚拟化科技园、威力工具射频识别打印及自动黏帖一体机项目,加快引进物联网、高端应用软件等项目,努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转化基地,带动新信息产业突破发展。

  培育壮大骨干优势企业。鼓励天润曲轴、东安黑豹、威力工具、艺达集团等重点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上市融资、控股扩张等资本运作方式,加快膨胀步伐,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推动工业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引导骨干企业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挥专业化生产优势,注重在“专、特、精”上做文章,尽快形成一批特色中小企业群体。积极推动企业通过实施银企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保障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到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50家,其中过百亿元企业5家;培植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16个,省级名牌或著名商标25个。

  (三)繁荣发展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上档升级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构建功能完备、配套完善、服务高效、供给良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以“养生之都”品牌提升旅游业。依托我市“四山五泉一线”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养生旅游业,打造山、海、泉养生休闲新城,叫响“中国长寿之乡、滨海养生之都”品牌。深入挖掘道教养生资源,重点抓好圣经山风景区开发建设,搞好道教养生园、保健院以及融儒家、佛教、道教为一体的“三合院”规划建设。加快开发温泉养生资源,抓好呼雷汤温泉一期、汤泊温泉二期和天沐温泉二期开发建设,高品位、差异化开发大英温泉、七里汤温泉,配套建设主题公园,打造完善的温泉养生圈。积极引进森林养生项目,以开发建设昆嵛山无染寺景区、甘泉寺景区和回龙山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开发商开发大型山水养生和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峰山公园、天福山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全力加快滨海养生项目建设,以南海新区生态湿地为依托,突出滨海风情、避暑胜地、海上运动、休闲娱乐等特色,加大海洋博物馆、休闲广场、星级酒店、高档商场等项目引进建设力度,全力打造一流的滨海养生度假胜地。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海产品、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保健品、家纺产品、旅游宣传品等旅游商品,促进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繁荣发展商贸物流业。以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繁荣发展中心商贸聚集区,以利群、百大、金都、银河、艺利达为基础,加快利群二期、温州商城、大润发商城等项目建设,打造集娱乐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中心商业圈。大力发展新城区省级重点商贸园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义乌小商品市场、韩国之窗建材城、中国工艺家纺城加快繁荣,争取国际商贸中心、中韩商贸城等项目尽快建成投入使用,逐步发展成为集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服务业聚集区。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依托长江糖酒、家家悦、农资公司等商贸企业,采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农家店”,加快形成服务“三农”的零售网络终端,搞活农村市场。大力发展交通物流业,依托铁路、机场、港口、车站等交通优势,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引导扶持物流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加快空港物流园区、开发区物流园区、火车站物流园区、南海临港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争取设立中韩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提高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尽快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把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作为重点,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适度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大力提高房地产规划设计水平,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及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大银行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因地制宜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保险市场,不断丰富保险服务品种,建立覆盖养老保险、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涉外保险等多领域的保险体系。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信托投资等各类金融性企业,规范引导典当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发展,逐步建立信贷投放、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融资服务平台。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会展业,以国际会展中心、体育公园、市民文化中心、博展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滨海、温泉等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大型会议及区域性文化体育赛事,全力办好国际温泉节、养生节、昆嵛山樱桃节、南海沙雕暨采贝节、李龙文化山会等节会活动,以会议会展业提升城市知名度。商务服务业,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积极拓展商务服务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加快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发展,重点抓好中顺国际商务大厦、财富大厦、北孚总部经济园区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社区服务业,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积极推进标准化服务,建立健全物业管理体系。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拓展社区服务功能。

  六、科技创新

  坚持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根本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科研服务机构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努力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加强科研投入,重点推进天润曲轴省级重点实验室、鸿通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颐阳酒业科研中心、东安黑豹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突破行业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巩固提高现有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依托骨干优势企业,强化外引内联、合作共建、整合提升,争取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创建我市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创建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加工、奶畜养殖和乳品加工、西洋参种植和保健品加工等涉农领域创建首个威海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化与国家各部委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知名院校的创新联动,全力加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文登分中心、中国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文登分中心、南海大学科教城建设,争取更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我市。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产学研道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示范作用,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加入,推进相关领域关键技术和产业链延展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推进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通过企业并购、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措施,着力搞好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有市场前景的研发成果及时申请专利,鼓励扶持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攻关,力争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围绕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突破关键材料、技术和装备研发,着力在产业链终端和高端领域实现突破。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信息服务、研究设计、服务外包等产业,促进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良种选育、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和综合加工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围绕实现绿色增长的要求,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市建设,积极研发环保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全力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围绕发展蓝色产业,重点在渔业养殖新品种、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实现突破。

  七、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完善功能、生态优先的原则,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根据全市城镇的区域特点、产业基础和发展要求,按照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计精致、管理严格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和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规划研究,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及时编制完善道路交通、绿地系统、配套管网、山体保护、区域用海、海岸带管制等专业规划,强化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以精品规划指导城乡建设。

  着力打造精品城市。始终把出精品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一园五中心”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各类服务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完善以峰山森林公园、抱龙河滨水公园、“文登学”文化公园、道路绿化为重点的多层次绿色景观,大力推进抱龙河、杜营河、渠格河生态化整治,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快人和国际花园、上海豪庭等高层住宅小区和大型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促进人口加速聚集,着力打造宜居城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城乡路网框架,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打造全市“半小时”公交网络。开展城镇地下管网补测补绘工程,建立完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为社会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建立健全消防、防洪、抗震和人防等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加强大型安全保障骨干工程和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城市应急反应能力。深化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特许经营制度。

  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居住工程建设,采取强村带动、强企带动、园区带动等方式,突出抓好城中村改造、镇区整体改造和开发区、南海新区大型社区建设,加大村居整合力度,扩大改造规模,争取三年内完成100个村,新建农村新居1.9万户,城中村改造全部完成。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主街道建设改造,扎实推进农村自来水、农村沼气、改厕工程,实现路面硬化、村容美化、街道亮化。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以水系生态林、防护林、绿色通道为抓手,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公路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公路好路率达到85%。大力推进城镇水、电、气、暖工程的规划改造,加快各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中转站建设,尽快实现城乡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积极推进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抓好镇级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文化体系。加强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完善教育、卫生、福利、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社会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创新城乡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和高效能管理。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政府投资项目为突破口,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组织方式改革,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制度;以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连片开发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行工程总承包制。以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为切入点,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和农村作为城镇管理重点,全面提高镇村管理水平。

  八、改革开放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机遇,增强发展动力。

  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努力在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强对日韩深层次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不断精简机构、精减人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继续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相对集中部门行政许可权工作,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努力减少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清理各种收费、罚款项目,进一步规范中介组织的服务和收费。积极推进大水泊镇威海市级扩权强镇试点的相关工作。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运营机制,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城区及镇区人口迁移限制,深化就业、社会保障、教育、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稳妥推进社会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内容,着力解决当前医药领域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污染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搭建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加快推进产业招商,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的结构和布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坚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开拓并重、利用外资和内资并重、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在注重经济领域国际化的同时,加大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开放力度。要在积极引进资本和项目的同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要在积极推动市场国际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经营、要素配置、体制机制、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国际化,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按照“提升韩国、扩大港台、突破日本、开拓欧美”的思路,积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要突出产业招商,围绕三大优势产业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产业配套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要突出资源招商,依托“四山五泉一线”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推介,力促旅游产业尽快做大做强。要突出园区招商,以南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城市文化商务区为主要载体,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形成项目聚集的“洼地”。要突出定向招商,积极与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行业协会、各级驻外办事机构、咨询公司的沟通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要突出对内招商,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等区域合作,努力扩大对内开放。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在巩固扩大美、欧、日、韩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非洲、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研究开发俄罗斯、东盟等潜力市场。加快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创立出口名牌,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加快进口贸易结构调整,重点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国内紧缺重要资源进口规模。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海外经营合作,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重要能源资源产地进行战略投资,鼓励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鼓励企业在国外技术和智力资源密集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九、生态环境建设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和使用绿色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是狠抓水污染治理。抓好河流、海域的保护和治理,加大对城市河道以及母猪河、昌阳河、青龙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严格控制近海和海域污染。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保障饮水安全。组织实施一批湿地保护工程,加快推进南海新区、葛家镇、大水泊镇污水处理厂、镇村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及排污管网等基础建设。二是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力度。大力推进文登热电厂、西郊热电锅炉烟气脱硝项目,关停大方水泥立窑生产线、铃兰味精3MW机组等污染设备。加快升级车辆排气检测设施,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工作。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强化对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抓好散流物体密闭运输管理工作。加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新上文登热电厂、西效热电增容项目,建设南海临港产业区及五个中心镇联片集中供热设施,控制小型供热设施建设。三是加大对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危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规范化管理力度。严格执行限塑令,加强对塑料袋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管。加大对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医疗废物的回收与治理,防止放射与辐射污染事故。四是加快推进生态社会建设。深入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推进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生态文明村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快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体系。

  鼓励企业节能降耗。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重点加强对35户省市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通过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节能监测调度,确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支持耗能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加强可循环技术研发,推广“资源-废料-原料”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推进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构筑行业生态产业链。加大对企业节能降耗的激励力度,严格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对重大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应用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上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企业节能示范工程顺利实施。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积极探索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推进土地、水、矿产和海域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规模化经营。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用地综合效益。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推进乡村适度合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效率。抓好葛家镇中心社区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中心社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水资源。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城市节水力度,加快改造更新供水配水管网,鼓励再生水、中水回用,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地面蓄水能力。严格水资源管理,推进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矿产资源。依法管理矿产资源,严格开发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严禁滥开滥采,杜绝矿产资源流失。海域资源。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开展海岸与近岸海域整治与修复,适度围海造田,实现集中集约用海。

  十、和谐社会建设

  把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十有”民生工程,确保为民办实事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深入开展“百家部门办实事、千名干部解民忧、万户群众得实惠”活动和“包村联户、强村富民”工作,发动各级各部门和机关干部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促的局面。加大财政向民生项目的倾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生项目建设。继续发挥行风热线、市长公开电话作用,进一步畅通民情反馈渠道,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健全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为基础,慈善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覆盖整个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专项救助制度,探索形成资助参保参合、大病医疗救助、常见病门诊救助和定点医疗机构减免相结合的医疗救助模式,对低保边缘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实施临时救助和延伸专项救助,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健全保障经费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保障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断提高。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合理化,按照“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例”的原则,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企业收入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强化规范管理,提升学前教育办园水平,到201580%幼儿园达到地级以上示范园标准。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全部达到省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尽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到2015年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职教中心为依托,加快设置一批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示范专业,“十二五”期间,培养中级以上技能人才6500人,就业率达到99%。积极引进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抓好南海大学科教城建设。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按照省级规范化标准建设一处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快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健全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按照“政府主导、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医疗机构,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将市民文化中心和博展中心建成展示文登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基础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探索创新文化活动运作方式、活动形式和节目内容,打造“百姓放歌·唱响文登”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积极推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文登学”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影视服务、网络动漫、文化娱乐、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中韩影音基地、文登营兵营文化旅游、天福山红色旅游等项目建设,增强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建设体育公园,积极完善其他配套体育设施,提升举办国际和国内单项或多项比赛能力。加强体校建设,合理设置运动科目,加快发展优势项目,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推进农村及社区的体育健身场所建设,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扎实推进平安文登建设。加强治安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十二五”期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6以内。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气象、地震和风暴潮等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建立重大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创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矛盾调解网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

  协调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关心老年人口,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事业,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以弘扬“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新时期“文登学”精神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健全民主政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坚持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支持军队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做好双拥、优抚和安置工作。继续做好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努力建设和谐文登。

  十一、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土地开发政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着力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构筑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物流现代化、客运高速化、运输企业集约化、运输信息网络化。公路,着力抓好圣海路、东外环路、西外环路、城际铁路连接线、文莱高速连接线建设,积极配合抓好荣乌高速公路、文莱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十二五”期间新建、改建镇以上公路400公里,改造连村路200公里,到2015年全市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1000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60%港口,加快南海新港的立项与建设,争取“十二五”期间,一期两个万吨级以下杂货泊位、二期两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三期两个3.5万吨级通用泊位、两个3.5万吨级煤炭专用泊位、两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建成投入使用,港口实现一类开放。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推进与大连、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其他港口的合作对接,构建港口快速集疏运体系。航空,积极配合做好威海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新航线,提高客货运输能力。铁路,配合做好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设相关工作,加快南海疏港铁路规划建设,力争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

  推进能源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能源供给。稳步发展风能,着力抓好大唐、鼎能、华能、国电等项目建设。加快利用水能,积极推进昆嵛山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大力推动华润热电联产项目,为南海新区提供优质热源。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以500kV昆嵛站和220kV文登站、泽头站为中心枢纽,优化完善110kV电网骨架,达到以110kV电压等级为主网架的环网结构,提高电网自动化水平,建设数字化电网、智能化电网。加强供气设施建设,形成多重保障、多向辐射、覆盖全市的供气格局,实现每个镇驻地和工业集中区管道供气。积极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实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加快南海1MW光伏发电、国能葛家秸秆发电等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能源保障。

  完善信息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按照“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原则,积极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库。大力实施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全面推广应用,到“十二五”末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城镇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以上。加强经济信息化建设,以山东省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无线城域网、家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八大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力争到2015年,全市重点工业企业90%以上建立信息管理系统,8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以现有联通、移动、电信等传输网络为基础,采用先进技术加快现有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逐步形成新一代宽带、高速、互联互通的基础网络,构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

  (二)加快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发挥人才作用,为“十二五”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加强与人才密集地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公开招聘、柔性流动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开展共赢合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保证我市急需人才引进不受学历、职称、地域等限制。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出国(境)培训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用人单位自办相结合的多层次、开放型综合培养体系。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按照职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努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战略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逐步形成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基础,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扎实有效地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建设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实训基地和平台,不断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层次,拓宽高技能人才培训领域。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

  (三)加快完善财税资金支撑体系

  尽快完善财税管理体制,积极拓展财源,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

  全面加强税收征管。创新税源监控体系,大力推进综合治税,建立预算收入联合检查、收入分配制约和跟踪问责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征管,切实堵塞税收漏洞,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做好重点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工作,突出解决混合经营、混合纳税、混合统计等“三混问题”,壮大地方财力。

  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不断深化银企对接合作,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支持企业发展。大力推动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争取鸿通管材、威力工具、艺达家纺、奥文电机、双力板簧等优势企业尽快上市,加快培植一批后备资源企业,确保“十二五”期间有58家企业挂牌上市。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畅通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扶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完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争取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盘子,获得上级资金支持。

  (四)加快完善土地开发政策体系

  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改革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实现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转变;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确保补充耕地质量;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解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总规模,从紧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防止无序扩张;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形成城乡协调的用地新格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其他土地和非耕地。

  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其他土地的生态功能,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基础;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加强各类生态保护用地保护力度,探索建立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围绕全市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调控和引导;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规范土地开发秩序,促进土地利用的区域协调。

  本规划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全局性、纲领性文件。要明确规划纲要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强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其他规划与规划纲要之间的衔接配合,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纲要及各专项规划,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抓好组织推动、规划协调、产业研究、政策实施、行业监测、项目调度等方面工作,推动规划有效实施。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加大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切实解决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确保“十二五”目标顺利实现。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