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增长8.5%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9.7亿元,增长13.1%。

——需求拉动总体平稳。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69.4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增长11.1%左右。

——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实际到账外资11.2亿美元,增长10.7%;实际利用内资733.9亿元,增长15%。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174项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1%左右。

——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4%。

从主要指标年度计划完成情况看,尽管我市及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值3项指标仍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投资意愿不强,外需市场持续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

二、2016年发展形势分析及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的关键之年。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困难仍然存在,需要予以更多关注。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脆弱的复苏中,主要发达国家地区依然存在负债率高、失业率偏高等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压力、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世界经济复苏状态的不均衡性和易变性,一定时期内仍将对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带来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外需难以大幅度提升,投资因制造业产能过剩及创新技术相对不足、房地产库存较高等因素而难以长期维持高速增长。但随着扩大内需作用持续增强、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

从我市环境看,尽管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要素制约依然明显、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社会民生还需进一步改善等困难和问题,但国家、省“十三五”时期各项战略举措的全面推进,以及我市产业强市、工业带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蓝色经济区建设和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稳步实施,将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参考中央、省的预期目标安排,并考虑我市的发展基础和现实需要,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8%-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左右和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三、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及政策措施

做好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加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更加突出稳增长,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强化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确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强化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扩大投资规模,加速形成增加有效需求的叠加放大效益。抓好126项市级重点项目、103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和117项城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强化服务推动,争取早日达产增效。坚持投量、投速、投向和投效相统一,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大节能评估和审查力度。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内涵效益型投资,持续扩大产业领域投资规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并确保在投资规模稳步扩大的基础上实现结构优化、质量提高。

强化消费的基础作用。促进休闲旅游消费,打造20处综合性休闲渔业基地和20处海上田园观光体验园区,新建10处精品观光采摘园,提升好运角、石岛湾、银滩、环翠、北海5处省级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功能。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及4G网络建设,持续扩大信息消费规模。推进“电商进乡村”计划,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加快威海品牌地产品展销中心建设进度。建设一批家政服务、便民服务网点,切实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

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入实施联系服务企业行动,强化政策的预研储备、贯彻落实和宣传解读,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稳定社会预期。扎实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直供电试点政策,加快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努力降低企业电费支出和物流成本。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动态调整制度,推动“证照分离”改革,打通市场准入快速通道。

(二)更加突出调结构,推动结构性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坚持产业强市、工业带动发展战略不动摇,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推动工业转型发展。认真落实省22个制造业行业转型升级方案,切实用好省创新驱动发展的23条措施,支持企业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机器换人”示范工程,鼓励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园、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等建设。以处置“僵尸企业”为抓手,大力化解造船等行业过剩产能。强化对企业的分类支持,助推各类企业梯次成长,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科技型企业500家。

推动服务业突破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增量扩容、上档升级,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增加服务供给。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分行业制定服务业转型升级方案,加大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载体建设力度,重点培育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新兴业态。深入推进环翠区省级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建设,积极争取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推动农业特色发展。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发展。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加快培育深加工企业和交易市场,促进特色农畜产品种养业稳定发展。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切实提高农业供给体系建设水平。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发展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新培育家庭农场120个。

推动海洋经济优势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建设“海上粮仓”,加快远洋渔业促进中心和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打造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装备产业集群,依托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等载体,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积极谋划创建海洋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建设运营。抓好石岛高新产业园、环翠区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等7个园区培育工作,积极争创省级海洋特色园区。

推动新兴产业全面发展。集中培育智能装备、海洋生物、物联网三大未来产业,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快速成长。引导企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争创全省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试点。实施休闲经济培育计划,规划建设房车营地和帆船、游艇基地,打造城市特色文化街区,打响休闲经济城市品牌。

(三)更加突出生态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提高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宜居城市的品牌影响力。

突出抓好水资源保护利用。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全面提高水生态资源利用率。完成3个小流域和4条城郊河道综合整治。推进泊于水库新建、八河水库增容等工程建设,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全面构建节水型社会。

持续优化空气质量。实施空气质量全面优化行动计划,加快分散燃煤锅炉治理,完成22台热电企业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对新上燃煤项目实行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对高能耗企业及时启动预警调控。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强化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强化成品油监管,抓好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建设渣土车监管平台,持续加强建筑施工、裸露地面等扬尘专项治理。严格落实散流物体密闭运输、黄标车区域限行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生态红线管理,强化山体、湿地、水系、沙滩、海域保护。健全土地监管共同责任机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加快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处置。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酸化土壤治理。持续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成片造林8万亩。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海洋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更加突出区域统筹,加快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进程。强化重点区域带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深入实施四个“三年突破”战略,加快东部滨海新城建设,推进文登区与中心城区对接融合、同城化发展,促进南海新区提升集聚发展能力,加快乳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区经区临港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上档升级,提升各类省级开发区发展层次,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重点区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载体支撑和要素资源聚集能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能源管线等网络扩大覆盖,增强支撑作用。重点推进文莱高速、环山路拓宽改造等国省道项目,抓好机场、港口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通达能力。启动做好莱西-海阳-荣成高铁前期工作。稳妥推进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建设,加快推进文登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做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污水污泥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等工程建设。抓好防潮堤、农村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施美丽乡村行动,完成农村厕改9.8万户,新增规模化供水村326个,改造农村公路150公里,新建农村新型社区21个。

有效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公交、便民公交、智能公交,新开、优化公交线路5条,新建电子站牌170套,推动智能调度全面使用,年内实现城区环保公交车全部应用。完成东部滨海新城中心站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东部滨海新城公交的运营和组织管理工作。统筹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停车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规划建设。分批实施老旧小区提标改造,逐步提升设施配套和管理服务水平。

(五)更加突出双向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立足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

加快突破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争取更多通关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政策落地,巩固扩大口岸开放优势,构建中韩贸易最便捷通道。抓紧建设电子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扩大中韩优秀进出口企业互认范围,启动区域原产地签证一体化。积极推进中韩跨境电商合作实验区创建,推动企业设立跨境电商进口商品体验中心和保税体验中心。争取地方铁路开办过境集装箱运输等业务取得实质性进展,打造对韩国际航运枢纽。推进中韩自贸区经贸交流中心规划建设。在旅游、医疗美容、养老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与韩国深度合作,争取逐步减少和取消准入限制。

做好优进优出文章。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加快自主出口品牌和境外自主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研究扩大消费品进口措施,有针对性地进口能源资源性产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拓展非洲、中东欧等新兴市场,稳定外贸进出口增长。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优势富余产能“走出去”。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大力实施精准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增加龙头型、基地型、技术创新型企业数量。严格落实各产业主管部门的产业招商和投资促进责任,切实发挥专业招商队伍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不断提高成功率。强化各区市的主体作用,抓好包装宣传和服务推动,吸引更多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企业、项目来我市落户。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左右,引进国内资金增长15%左右。

(六)更加突出改革创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工作,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促进创新创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和准入条件。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出台项目基本操作流程,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激发民间投资的潜力和活力。整合建设市级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城投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和停车场等专项债券发行,有序做好债券融资工作。

抓好财税金融改革创新。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力度,灵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贴息、奖补。提高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运营效率。不断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大力压缩减少一般性支出。完成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工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范围。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机构,引导银行机构不断提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年内新增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以上,融资120亿元。

统筹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抓好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稳步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切实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全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成以“一网三库一平台”为核心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将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等组织在日常管理中生成的公共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和分类,实现互联共享。研究制定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对失信行为进行部门联合惩戒的常态运行机制。开通“信用威海”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全面建立信用信息征集、查询、应用、信息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争创山东省社会信用试点城市。

着力构建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提升工程,加快海洋生物、电子信息等专业孵化器建设。启动大数据、高分子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金属表面工程等细分技术领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威海赛宝研究院、医疗器械和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创建军民科技融合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威海众创联盟,鼓励发展新型众创空间。

强化人才支撑作用。深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英才计划”,强化招才引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实施企业家培育计划,提升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实施海外人才聚集、企业博士聚集计划,吸引高端人才携带项目和科技成果来我市创业。加强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成就人的良好人才环境。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5000人。

(七)更加突出惠民生,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中考招生制度,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学校31所,进一步缩小中小学班额。大力发展体卫艺教育,开工建设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支持中小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推动足球、游泳、帆船运动进校园。加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2所。

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因人、因地分类施策。推动扶贫项目进村到户,促进转移就业脱贫,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兜底保障。实施低收入家庭和群体生活水平提高工程,整合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供养制度,加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家庭救助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为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促进居民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援企稳岗各项补贴措施。密切关注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失业人员,及时提供就业援助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高度关注劳资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强化民生保障。加快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制定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健康消费办法。支持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国医堂。完善康复体系,建立慢性病早期干预服务机制,探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推动全民参保。新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处,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000张。实施残疾人奔小康工程,为2.5万名残疾人提供保障服务。新增公共租赁住房514套。

严格落实公共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坚决执行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大应急救援装备购置力度,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抓实推进食品农产品安全管理“双城联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化海陆一体平安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和民生安全保障网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开工建设市游泳馆,加快推进各区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举办铁人三项、帆船帆板、山地自行车等赛事。加强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打击走私等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慈善、外事、侨务、对台、仲裁、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对口支援等工作。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