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之四十九——创设军民融合企业统计报表制度

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四川省绵阳市立足军民融合企业成长发展规律,率先创设军民融合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把军民融合企业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研究梳理军民融合企业的一般性特征,形成10项认定标准,并开展了首批238家企业认定。认定结果纳入《军民融合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范围,建立起涵盖全市范围的军民融合企业库。全面准确掌握军民融合产业运行状况,为政策制定和研究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一、我国现行统计制度尚未建立军民融合统计体系

目前,现行统计制度尚未建立军民融合统计体系,缺乏获取军民融合统计数据的渠道,无法统计军民融合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发展的情况,难以做出科学决策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措施。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相关地区加强了军民融合的统计工作,相继发布了军民融合产值等统计数据,但各地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缺乏横向可比性。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在国家层面建立规范统一的军民融合统计制度,形成科学的军民融合统计体系,真实准确地反映军民融合发展状况,把握军民融合发展趋势和规律,为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制定具体有效的改革措施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四川省率先探索开展军民融合企业统计工作

四川省率先在绵阳市开展军民融合企业统计工作,建立跟踪评价军民融合发展实际情况的长效机制,形成一套能反映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引导军民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一)省市协作,率先探索

创建军民融合统计指标体系的前提是准确识别和认定军民融合企业范围、口径。20151211日,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绵阳市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对军民融合企业的认定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20173月,绵阳市人民政府与四川省统计局签订“推进统计创新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将“探索建立军民融合统计调查工作体系,建立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指标体系,开展统计调查,探索核算方法”作为推进统计制度方法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四川省统计局指导下,绵阳市就军民融合统计制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展开研究探索。按照监测指标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关联,客观反映军民融合产业对地方建设推动作用的要求,同步做好宏观层面上监测指标体系和微观层面上企业院所填报统计报表工作,研究如何从指标体系量化考核军民融合效益。

(二)创设指标,建立体系

制度采用统一的统计分类标准和编码,设置6张基层表、11张综合表,围绕企业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研发情况、主要产品产量四个方面建立以产值、营业收入等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设定17张报表,包含204项指标。其中,设置基层表6张(包含74项指标)、综合表11张(包含130项指标)。基层表、综合表均分年报表和定报表,年报表每年报送1次,定报表每月报送1次。

(三)细分类别,科学实施

四川省绵阳市将军民融合企业细分为规模以上军民融合工业、服务业企业,规模以下军民融合工业、服务业企业。规模以上军民融合企业报表数据来源于国家一套表,根据《绵阳市军民融合企业名单》汇总;规模以下军民融合企业报表由绵阳市经信委负责组织实施并汇总;全部军民融合工业企业以及服务业企业数据由绵阳市统计局根据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汇总。

在科学设置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四川省成都市将军民融合企业认定作为企业申报政策资金项目的前置条件,建立完整的军民融合企业库,在统计中将库内企业作为填报主体,确保企业填报的积极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定期获取纳入国防科学技术统计体系企业的有关数据,一并纳入统计,做到应统尽统。建立市级、区(市)县、企业三级报送体系,确定专人进行统计报送,明确责任,同时,采取闭环管理措施,以光盘的形式报送统计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开展军民融合企业统计工作的实践成效

四川省在绵阳市、成都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建立了军民融合产业运行监测体系,为了解企业诉求、调整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军民融合产业运行监测体系,实现对全市军民融合产业运行情况动态监测。目前,通过分析研究2016年统计数据,已编制完成《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2016年度运行监测报告》,为市级层面了解企业诉求、调整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20179月,《绵阳市军民融合企业统计报表制度》获四川省统计局正式批复(川统计函〔201774号),正式成为法定报表,为健全军民融合统计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2017年是军民融合企业统计工作首年,军民融合企业统计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实行科学决策,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随着军民融合企业统计工作纵深推进,报表制度本身将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逐步建立起绵阳辖区内军民融合企业统计数据库,为制定和检验支持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重要依据。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