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威海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9年1月8日在威海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威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邓勇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1+33333”工作体系,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崭新步伐。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50亿元,增长6.5%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三次产业比重预计调整为7.2:44.5:48.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4亿元,增长4.2%。

——需求拉动总体平稳。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左右;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约1359亿元,下降3.3%左右,其中,出口约906亿元,增长5.9%左右。

——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实际到账外资约92.4亿元,增长5%左右;引进国内资金约1088亿元,增长12%左右。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187项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0亿元左右,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2.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削减任务。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均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1%。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制约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需要予以更多关注。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更大下行压力,美国税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持久,经济增长势头将大幅承压;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速也将继续放缓;受政治风险提高、贸易壁垒增加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持续外流。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和易变性,一定时期内仍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特别是受中美经贸摩擦、国内信用风险等内外部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但同时,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国家推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方面的政策红利将逐步释放,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全国经济走势比较平稳,更多积极因素将不断显现。

从我市发展看,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仍然比较突出,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等方面,也有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但随着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十大高端产业园区以及一批重大项目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后劲将持续增强;工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康养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休闲体育、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快速崛起,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同时,国家、省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类政策的叠加效应,也为我市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合以上分析,做好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大力实施海洋强市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国际化战略,统筹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

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与中央、省预期目标有效衔接,并考虑我市的发展基础和现实需要,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实际到账外资增长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按照“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树亮点”的要求,着力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全力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做强新旧动能转换引擎。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用好“5个1”协调推进体系,对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等七大产业集群发展路线图,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139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179项市级重点项目、136项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尽快达产增效。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建立骨干企业和项目库,培育一批千亿、百亿企业,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建立企业问题快速会商决策机制,落实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和项目制度、千名干部联系千家企业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好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等政策,以政策红利推动企业加快发展。

突破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5+2+2”海洋产业提升工程,推进37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和143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重点推进中航海工装备、北洋海洋监测设备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海洋及临港装备业的层次和规模。抓好迪沙海洋多糖类生物制品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海洋生物产业取得更多突破。实施沙窝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烟墩角海洋牧场等项目,推进现代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进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等平台建设,培育海洋大宗商品交易和高新技术产品交易等新兴产业,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真正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深度推进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打造企业级应用平台,开展智能制造引航工程,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持续推进“机器换人”,促进实体经济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深度融合,争取年内“上云”企业突破600家。大力发展精品旅游,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度开发冬季旅游、夜间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等系列产品,引进和推动国际高端酒店建设,规划论证国际邮轮港口,推动邮轮、游艇与会展经济、钓具等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威海国际物流园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威高物流园、家家悦集团等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培育跨境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等新业态。打造军民融合协调创新中心和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积极打造特色精致农业。以现代果业、西洋参、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打造4个万亩、4个五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农业跨区域布局、跨行业整合、跨产业发展,实施40个重大工程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新建农业标准化基地4万亩,培育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产品品牌10个。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0万亩。建立完善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15处。

加快打造质量强市。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市战略,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国家医疗器械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实施145个标准化项目,健全产品、工程、服务、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治理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大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争创钓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纺织服装与时尚创意、智能制造装备(工具)等国家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实施品牌高端化工程,打造“优品威海”品牌宣传推介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创建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城市品牌。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打造“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递进培育工程,建立“微成长”“小升高”梯队培育机制,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行动,新增瞪羚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15家行业隐形冠军企业50家,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建立创新平台梯次培育机制,争取年内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左右,新认定市级创新平台20家。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聚焦行动计划,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企业孵化链条。建设科技云平台,设立科技创新数据中心,推动科技资源在企业之间共享共用。

更加注重创新载体建设利用。深入推进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设立威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建设,争创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不断完善“1+3+N”协同创新格局。推进十大高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探索建立一个推进机构、一个科技创新平台或龙头企业、一个产业基地、一套政策服务体系、一系列政府引导基金或风险基金的“五个一”发展模式,鼓励园区招引优质项目,争取年内引进项目50个以上,建成投产项目20个以上。大力推进园区体制改革,开展开发区创新试点工作,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更加注重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支持高校院所来威设立大学科技园、共建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青岛大学创新研究院、乌克兰科技创新研究院威海分院加快建设。加强与驻威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对学生实行订单式、精准化培养,为本地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扶持政策,引企入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推进职业院校学科专业整合。探索设立职教园区、职教特色小镇,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

(三)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强化改革担当,深化改革攻坚,推动形成更多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助推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抓好优化营商环境15个专项行动,定期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全面落实降税减负政策,加快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应用,推动市级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链条优化联办,深入推进咨询导办、贴心帮办、全程代办服务,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水平。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切实维护各类市场主体权益。推进公用事业领域改革,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提高办事效率,让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生产要素供应。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应用,力争实现公共服务领域个人信用积分全覆盖,组织开展严重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完善“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奖惩”的新型监管模式,打造更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持续激发投融资活力。以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为重点,整合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组建城投、产业、文旅等大型企业集团,搭建市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成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七大产业集群基金、天使基金和直投基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杠杆效应。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成区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分类监管。整合设立市信用保证基金,帮助企业合理降低融资成本。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年内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5家,争取民营企业债券发行尽早破题。

深挖农业农村发展潜力。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试点,完成95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支持荣成市、汪疃镇等6个示范镇、王家疃村等60个示范村开展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实施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支持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培育现代职业农民500人以上。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池,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服务,引导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

(四)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大力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理念、国际化的标准,全方位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创新优势。

加快提升城市影响力。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制定城市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和评价体系,推动城市功能国际化、城市经济国际化、城市人文国际化,加快实现由开放城市向国际化城市的转变。启动打造威海城市展示中心、城市国际化交流展示中心、产业创新展示中心、综合性游客集散中心“四个中心”,尽快形成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窗口效应。推进“三最”口岸建设,降低口岸通过成本,不断提高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专科医院,推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与国际接轨。加大教育、文化、科技、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力度,争取举办高层次国际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质量推进双招双引。紧密对接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聚焦世界500强、央企百强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扎实开展建链招商、强链招商、补链招商,全年开展专题招商活动30次以上。大力培育专业化招商团队,创新开展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乡情亲情招商,积极促进威商回归。建立市级领导分包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机制,确保招商项目落地见效。加快建设中欧(威海)中小企业合作园区、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对接更多“德国工业4.0”项目。实施“威海英才计划”升级版,落实“人才+项目”科研资助计划。开展“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威就业创业。加快推进院士创新园、博士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产才融合发展园区建设。分产业领域举办“英创会”,搭建企业精准引才、合作引才、柔性引才平台,开辟人才绿色服务通道。

深化对外贸易合作。打造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升级版,构建“三互四港五联通”协同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跨境物流多式联运。建设韩国科技产业园,设立韩国技术创新研究院,吸引日韩高新技术、智能制造、医疗康养等项目来威孵化转化。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支持威海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打响“威海服务”国际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优化中欧班列运行,推进海洋食品、家纺服装、渔具等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基地、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及海外仓,积极创建省级以上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推进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与韩国仁川、日本福冈共同打造区域性跨境电子商务创新试验园区和国际合作服务平台。

(五)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实施“精致城市·幸福威海”三年行动,做精做细做实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色品牌

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统筹推进“多规合一”,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城市规划数据库,形成城乡统筹、全域覆盖、要素叠加的“一张蓝图”。建立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划定城市功能分区,做好东山宾馆以东疗养区等重点片区的规划设计。推动城市设计全覆盖,统一城市风格风貌,统筹建筑布局,协调自然景观,打造优美别致的城市空间。深入挖掘威海卫古城文化底蕴,实施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维护修缮老洋房,积极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用心办好第十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及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提升城市通达承载能力。出台全市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19项重点交通项目,着力构建市域一体、国内通达和联通海外“三大交通圈”。开工建设乳山口大桥、莱乳线乳山绕城段改建工程,推进文莱高速公路建设,争取环山路田和至温泉段改建工程主线通车。争取莱荣高铁年内开工,加快推动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威海新机场规划选址。加快推进昆明路西延等城市路网项目建设。实施10大类重点水利工程,完成龙角山水库增容工程建设,推进泊于水库、坤龙邢水库增容工程,开工建设黄垒河地下水库,规划论证南水北调南线工程,进一步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实施3大类、12大项城建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城市双修”,开展扮绿城市、点亮夜景、疏解交通、修复疤痕和开发地下五大专项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主干路绿化景观升级,新建小游园32处,实施金线顶等5处城市公园和山体公园建设。实施威海湾—刘公岛亮化工程,打造“十里夜威海”海岸线。实施10个片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开展12条背街小巷治理,新建改造城市公厕16个。实施6项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地下管廊6公里。建成羊亭公交中心站,开通优化7条公交线路,支持建设立体停车场。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向智慧化管理升级。运用三维实景城市模型平台,推进市域卫星影像及数据更新,对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营实施精准管控。

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将景区理念与旅游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古村古韵、渔村渔家、山海情怀、特色农业等文化元素,创建省级示范村20个,培育市级示范村69个,集中连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乡村记忆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民居、古迹村落和传统乡村的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健全农村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持续推进农村“七改”工程,改善529个村的供水条件,新增农村清洁供暖用户5000户。

(六)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更加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力守护碧海蓝天和绿水青山。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国家海洋督察、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群众举报问题,严格督导销号,切实整改到位。扎实推动“四减四增”,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八大标志性战役”。建成覆盖镇街的环境质量检测网络,开展臭氧、移动污染源、扬尘污染、散煤燃烧专项整治,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强化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加快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完成文登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建设,启动市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

强化生态环境修复改善坚持海陆统筹、水岸共治、管护并重,高标准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海岸线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金海滩等30项海岸带修复项目建设,实施“退建还海”工程。实施山体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岚山、里口山区域等80个矿山治理项目。实施河库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河道绿化整治229条。加强湿地修复保护,推进母猪河湿地工程建设。实施“绿满威海·四季多彩”国土绿化行动,完成成片造林6万亩。

推进资源节约保护利用。严格落实“三长制”,开展米山水库等12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黄垒河达标治理,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实施河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市区河道生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崮山水库和8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17项城市给排水工程,进一步增强城市供水节水能力。编制海水淡化专项规划,加强中水利用管网规划建设,实施荣成核电配套产业园海水淡化项目。

(七)全面促进民生保障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动态调整,强化对“老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插花式”贫困人口的帮扶。提升扶贫产业项目规模效益,打造扶贫精品示范基地。加大金融扶贫带动力度,扩大“富民生产贷”等规模。积极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年内开展就业创业培训2万人次,免费培训农村居民8000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进一步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000套,确保各类住房群体住有所居。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威海建设,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1+7”社会治理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消防、森林防火、道路交通、海上安全、校园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推进省级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引导化工生产企业进区入园。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不断提高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推动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20所、中小学校15所,着力解决中小学校课外负担重、大班额等问题,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优质高效发展、民办教育优质规范发展、高等教育优质协同发展。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加快建设医联体、医共体,探索建设医疗集团、医学中心,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施医养结合项目15个,新增医养结合养老床位1200张。深化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新建城市书房6处,举办第三届威海文化惠民消费季,打造“中国油画小镇”等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化铁人三项世界杯赛等精品赛事。深化文明市民培育工程,开展“铸魂”“养德”“修身”三项活动,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做好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安置及权益保障工作。切实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打击走私等工作,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社会福利、公益慈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仲裁、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对口支援、扶贫协作等工作。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