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冬日的威海,处处散发着担当作为、快干实干的气息,涌动着七赛七比、竞相发展的热潮。

 

一年来,威海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深入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力度持续加大、举措持续深化、效果持续显现——

 

一批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平台载体不断升级扩容,一批引领发展的重大项目纷纷布局落地,一批尖端科技、高端人才竞相涌来,一批手握“金刚钻”的骨干企业朝着新目标奋力冲击……

 

    从全面起势到奋力走在前列,威海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正沿着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方向,奋力前进。

 

答卷

 

 

 

印 记

 

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

 

1月2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实施骨干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方案和政府配套支持企业行动方案,建立完善快速会商决策机制,各方联手、分工协作,一企一策、合力攻坚,加快推动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动能转换、做强做大。

 

我市筛选45家入库企业和71家后备库企业,配套制定20项入库企业扶持政策。组织召开全市企业冲击新目标座谈会,开展“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和项目制度”和“千名干部联系千家企业”以及“千名税务干部联系千家企业”等活动,引导推动企业冲击年度目标。

 

培育壮大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凝心聚力主攻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按照这一部署,我市召开全市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专题推进会议,全面检视和谋划集群培育情况,理清思路、重点。建立七大产业集群专班调度通报机制,各专班筛选储备了一批示范企业和产业项目,实行动态管理、重点联系服务,带动产业集群膨胀壮大。

 

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动态调整

 

 

今年以来,我市对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实施2轮动态调整,已完工项目以及难以继续实施的项目退出,新引进落地的项目择优筛选,特别重大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随时列入,调整后项目总数达到150个。

 

全市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平台

 

 

今年,全市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平台正式启动。203个市级重点项目、150个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139个市工业重点项目全部纳入平台调度,对项目实施可视化督导,实现了项目储备、立项、报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全周期管理。

 

“信财银保”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市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大数据应用,探索构建“信财银保”多方联动机制,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四方联动,通过信用等级评定、财政资金增信、银行定制产品、担保分担风险,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互信合作的桥梁。平台上线四个多月,已为1000多家企业授信12.3亿元,实际发放贷款7.3亿元。

 

 

亲 历

 

光威逆风起势的背后

 

两位数增长,提前完成企业冲击新目标年度计划,这是光威集团2019年交上的“奋进答卷”。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这是一份得来不易的成绩。但光威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邓向阳对此的评价却是:“很好,但可以更好。”

 

1987年成立的光威集团,如今实现两条腿走路——光威复材,是新材料领域的领头羊,碳纤维产业集群里的“大拿”;光威户外,以渔具及户外装备为主打,更是集团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动能求新的重要领域。作为光威户外的当家人,邓向阳的压力可想而知。

 

技术,是企业扎根市场、立足行业的定盘星。年关将至,光威户外的条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加紧赶制订单。

 

今年以来,光威集团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更多地应用自动化设备、使用新型材料,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光威的品牌力量逐渐显现,光威的产品也成了消费者的青睐之选。

 

手握金刚钻,本以为可以大胆闯市场,但今年4月,光威户外的生产车间却有了些细微的变化。邓向阳虽看惯了市场的起伏,可时刻保持警惕的他发现,公司接到的美国市场有效订单量有小幅下降的趋势。

 

敏锐的邓向阳立马捕捉到,这不是一个乐观的信号。因为美国市场一直是光威户外装备产品的订单大户,每年四五月份是光威户外收获订单的旺季,但下滑就意味着既定目标有可能无法完成。

 

涉及到企业经济效益和全体员工的收益,来不得丝毫马虎,邓向阳在第一时间与客户进行电话、邮件沟通,了解订单量减少的原因。频繁沟通后,邓向阳决定亲自带队走一趟!他想探究订单下滑背后的原因——是大市场问题还是产品问题?

 

与渔具销售商、厂商面对面交流,到渔具市场走访了解销售情况,除去必要的睡眠时间,从早到晚邓向阳一刻也不闲着。忙碌的走访后,邓向阳吃下了“定心丸”——渔具市场仍然保持着良性发展。

 

既然市场趋向没问题,光威的产品仍是客户的“心头好”。邓向阳毅然放下身段,一改往常在“家”接订单的方式,主动找到往来密切的客户寻求新合作。

 

功夫不负苦心人,邓向阳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百万的订单量争取到了,生产空闲得到有效缓解!

 

但这并没有让邓向阳松口气,紧接着他又带领公司成员飞往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将利润相对较低的订单资源重新收集汇总,综合订单量总算让光威户外装备的生产线“吃了八九分饱”。

 

在国外,光威忙着开发市场;国内,则大刀阔斧地组团队、提技术。

 

要想在市场立足脚跟,必须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今年,光威户外的内销团队进行了一次大变动,近60人的销售团队根据区域分成华北、华东、西部、华南4个小组,深入一线,更精准地了解产品区域化、个性化的需求。

 

80人的技术团队则紧跟市场需求进行新产品开发,在颜色、材质等细节方面狠下功夫。今年,光威还特别成立了一支售后服务团队,全力解决售后问题,以求带给消费者完美的消费体验。

 

企业发展顺风顺水的背后,离不开高效精准的服务保障。光威户外和光威复材在申请新项目、资金配套方面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邓向阳表示:“部门工作人员常来走访、调研,信息沟通的渠道有了,需求政策对接起来了,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困难自然迎刃而解。”

 

今年是企业冲击新目标的第一年,光威以佳绩完美收官。作为光威的“老人”,邓向阳感慨道:“在这里成长、奋斗,收获最多的是企业发展给予我的信心。”

 

与邓向阳一样收获满满的,还有一大批冲击新目标企业。他们加压奋进,朝着新目标不断冲击,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发展大考中,交出一份闪亮的2019奋进答卷。

 

  

心声

 

 

哈工大(威海)副校长张文丛:

我们将更深度融入发展大战略

 

寒假即将到来,哈工大(威海)副校长、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丛却比平时更忙了。由市总工会与创新园共同筹建成立的威海技术转移平台网站已有了雏形,张文丛正忙着进行细化。同时与企业进行需求技术对接、了解孵化企业运行情况。

 

“我们高校有技术、人才,企业有对未来需求的预判、专业化设备和工程化能力,政府在政策引领、资源调配等方面作用强大,建设创新体系三者缺一不可。”张文丛说。

 

全市“1+4+N”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创新创业的哈工大教职工及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在对接企业需求的过程中,科研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创新园的工作人员也能按需进行精准研究。与此同时,创新园所提供注册、评估、专利评价、市场预测等服务则解决了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哈工大工科强校专业优势明显,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快速汇聚、流转,打通了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对接、科研成果转化的“绿色通道”。今年10月,中节能环保装备还入资了园区内的兆胜天玺环保科技公司,将助推入园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市“1+4+N”创新体系的四大平台之一,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如今已硕果累累,产生8个创新技术研究院、孵化17个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的高技术企业、吸引230余名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留威发展。 

 

恒科精工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丁忠召:

每一次小创新都有大价值

 

今年是恒科精工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的第6年,也是带头人丁忠召着力创新改善的第6年。从20平方米到40余平方米,从4名成员到8名成员,推进800余项创新改善活动,实现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这间设置在生产一线的创新工作室一直是丁忠召精心呵护的“宝贝”。

 

惠普公司投入运营后,A3打印机物量大幅增加,带动着恒科精工迅速发展,丁忠召更忙了。挖掘改善课题、论证可改善点、动手改善设备、反复验证改善效果……特别是2019年,客户对成本、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丁忠召与工作室成员陆续研发制作了皮套自动组装、卡扣全自动组装、注塑件自动检测等设备,克服流畅性差、精确度低等困难,节省人力10名、直接成本50万元。

 

如今在恒科精工,想找到丁忠召是件难事儿。“忙碌是成长,更是幸福。工作室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也让我的动手实践、发掘问题的能力更强了。”丁忠召说,有了激光打印机这条强有力的产业链,再忙的工作都是幸福,每一次创新都更有价值。

 

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市级重点实验室主管谭志:

科研“朋友圈”越来越大

 

“产品优化实验即将完成,现在只需再送检产品热稳定性……”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市级重点实验室主管谭志说着,便小心翼翼将一款白色粉末状产品倒入取样瓶中,揣上瓶子出门而去。

 

产品送检是实验室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常规操作。“以前,产品要送往天津、上海、青岛等地检测,不仅成本高,检测周期也长,最少1个周时间。”谭志感慨道,而现在只要步行200米,就能来到园区内的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平台检测,第二天检测结果就出来了,实验周期大大缩短。

 

这种转变得益于碳纤维产业园全力打造龙头最强、平台最高、链条最完整的产业集群,吸引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流的碳纤维研发检测平台入驻,让基层科研从“单打独斗”实现“抱团发展”。

 

“今年6月,我们迫不及待在碳纤维产业园落户‘安家’,和这些科研平台成为最亲近的‘邻居’。”谭志说。

 

“看!这就是计量测试中心,不用出园区就能进行实验仪器校准,太方便了!”返回实验室的路上,谭志指着公司南侧的大楼说。

 

虽是冬天,但谭志等科研人员却迎来了科研的春天!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