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上市公司续写绩优故事

    山东省发改委近日就山东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及市场表现发布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在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转折之年里,山东资本市场的发展明显加快,上市公司质量明显提高,山东板块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72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延续了业绩良好的发展势头。山东今后将推进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和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支持和引导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兼并,打破区域市场的限制,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做大做强。
  
    经营业绩保持较快增长
  
    统计显示,山东86家境内上市公司在2006年度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2亿元,实现净利润128亿元,加权平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605元,按可比口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3%、17.7%、10.1% ;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72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14%,降低0.18个百分点;基本延续了业绩良好的发展势头。
  
    山东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近几年迅速扩张,86家境内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至2006年年底已经达到3331亿元的规模,同比增长了16%。截至目前,山东共有上市公司120家、上市股票129只,其中,境内上市公司86家,境外上市公司39家,累计融资折合人民币932.6亿元,融资总额居全国第四位。大量的直接融资不仅有效缓解了山东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而且通过直接融资的放大效应,引来了大量配套资金,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山东经济结构调整、落实经济发展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山东上市公司在股改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原亏损公司成功实施重组,经营业绩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统计,仅2006年一年,山东辖区通过重组就向绩差和ST公司注入了20亿元优质资产,推动解决了2亿多元资金占用问题,而且经过连续4年清欠攻关,彻底解决了最高近50亿元违规占款。由于绩差公司的重组和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上市公司两极分化的特点相对弱化。2006年山东86家境内上市公司中有68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占全部公司的79%,好于上年的65%;有60家净利润出现增长,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0%,好于上年的62%;有8家上市公司亏损,亏损面9.3%,下降6.5个百分点,亏损公司家数比上年减少4家。2006年报山东板块实现净利润127.8亿元,排名前十家的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87.3亿元,占到了山东板块净利润总额的68.3%,低于上年的80.2%。而亏损公司亏损总额达12.8亿元,也低于上年的16亿元,亏损总额下降20%。
  
    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从行业分布上看,山东86家境内上市公司分布于19个行业,其中石化塑料、机械设备仪表、金属非金属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有5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5%。从产业分布看,山东境内上市公司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有73家,占84.9%。山东第一产业上市公司5家,占山东境内上市公司的5.81%,没有充分体现山东在第一产业领域的优势。第三产业上市公司8家,只占全部上市公司的9.3%。通过借壳上市,山东出现两家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金融保险业、传播及文化业还没有上市公司。
  
    从山东各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看,金属、非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高达0.717元,造纸、印刷业达到0.601元,食品、饮料行业达到0.426元,这些行业业绩表现最突出。采掘业、纺织服装业、石油化学业等也有较好的业绩表现。电子信息技术业业绩出现明显好转。医药、生物制品业部分上市公司因非主业拖累或主营产品缺乏竞争力出现较大亏损,行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5家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141元,低于山东境内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多项举措做强上市公司
  
    针对山东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山东省发改委提出将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做优做强上市公司。这些措施包括:
  
    积极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壮大资本市场规模;重点抓好企业境内上市融资工作。抓住新股发行门槛降低、节奏加快的有利时机,围绕山东经济发展战略,加强重点行业的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积极推动和支持汽车、电子信息、造船、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等7个产业链和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行业的企业改制上市,加快中小企业进入中小板市场的步伐。充分利用与新加坡、韩国证券交易所签订的合作备忘录,积极推动企业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上市,积极探索日本、韩国、英国等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可行性,拓展企业上市渠道。
  
    将培育优质上市资源作为企业上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建立多级联动和联合培育的新机制。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及时解决企业上市中的困难和问题。调整和完善上市资源后备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超前性。按照"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要求,对拟上市公司实施分类培育,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服务。深入实施"千百十"上市培育工程,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训和推介,提高上市效率和成功。加快推动重点地区企业改制上市。将工作重心放在推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企业改制上市上。着力抓好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等经济发达市和30个经济强县的企业上市工作。
  
    做优做强上市公司。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壮大上市公司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上市公司集中,进而带动山东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运作能力。推动上市公司运用好定向增发、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债券、分离交易可转债等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做优做强。积极推进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和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上市。加大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指导协调力度。支持和引导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兼并或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带动山东支柱产业发展;支持绩差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改善经营状况。

                         来源:山东上市公司协会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