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跃
细节决定成败,初听之下,颇不以为然,古来成大事者不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么?成就大事业的人,有宏伟的志向,有高尚的目标,把心思放在大事上,想大事,议大事,何愁功业不立,声誉不显?而专注于细节,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细枝末节上,谨小慎微,蹉跎时光,怎么能成就大事呢?但通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细细品味,方知细节决定成败确实是至理名言,我们以前只看到成就的辉煌,却忽略了成就背后的基础—细节,不做好细节工作,成功永远是镜中花,水中月。
其实细翻历史,你会发现,中国传统是很重视细节的。从理论看,小到街坊俚语大到诸子之言,都一再强调细节、小处的重要,象俚语中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象荀子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强调的都是一定要重视细节,从小处着手,方能成就大业。从实践看,小到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也必须遵循这个道理。孟母三迁,最终培养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孟轲,按一般人来看,邻居的好坏对自家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推而广之,孟母完全可以忽略邻居乃至其他细节的影响,只要自己教育好孩子就行了,但如果孟母真的这样来做,那能否培养出孟子这样的人才就很难讲了。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就说我们熟悉的改革吧,商鞅的改革为什么成功,王莽的托古改制和王安石理论先进的改革为什么失败?商鞅、王莽、王安石他们的改革目标都是好的,都是想让社会更加公平、国力更加强盛,一样的目标,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商鞅改革最终使秦国逐渐强大,一统天下,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帝国,王莽的托古改制却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自己也一命呜呼。我们曾经感叹,王安石的改革是那样先进具有生命力,即使千年之后,仍然使我们赞叹、敬佩,怎么就没能成功呢?细究之下,确实是细节决定成败啊!商鞅的改革从立木为信这一细节始,而正是这一细节在百姓中树立了诚信,取得了民众的支持,虽然商鞅没有得到善终,但改革成功了。而王莽和王安石呢,王莽只注重复古尊礼,好为大言,有目标,无细节,改革成为空中楼阁,最终人亡政息。王安石理论先进,决心很大,皇帝支持,威名日隆,应该可以成功,但在选人这一细节做得很失败,北宋后期几个大奸臣,基本上全是王安石提拔的,最终新政几上几下,成效甚微。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这样,伊利和海尔由街道作坊发展成为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靠的是什么?答案还是细节!伊利在奶牛的饲料配方、奶瓶的清洗等细节上一丝不苟,严格要求;海尔对每一个元件的细小瑕疵都不放过,宁肯砸碎整台冰箱也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最终都成就大业。伊利、海尔如此,威海本地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其中最突出就是净雅,一进净雅,如果你感冒了,马上就有人递上一碗姜汤,如果领着孩子,马上就有人送来婴儿车和玩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一件件、一滴滴的细微之处却让人体味到宾至如归的感觉,最终使净雅由一个小包子铺发展成为京城美食头等舱,这靠的还是细节。
再联系一下我们自己,虽然我们只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很难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有丝毫马虎,更要注重细节、小处。因为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光荣而神圣的,我们工作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政府的形象,关乎到上级决策的贯彻和落实,关乎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不可谓不大矣!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告诫自己细节决定成败,要养成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但凡事都是知易行难,明白道理容易,躬行实践很难,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开始,从日常工作和生活开始吧,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确保计划中的每一个数字、拟文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只有这样,方能在这伟大的时代体现自己的价值,方能使自己平凡而普通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细节决定成败》,开卷有益、有感,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