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以二产带动一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文章来源:威海市政府
时间:2008-11-27 13:51
浏览次数:
近年来,威海市认真贯彻国家涉农惠农政策,围绕如何发挥地域优势实现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探索了一条二产带动一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50家,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81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数和销售收入的23%和24%,辐射带动了一大批水产、畜牧、中药材等特色种养殖基地建设,使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37元,同比增长13%,位居全省第一。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深化结构调整和理念创新,为农民增收长远规划
威海市在实践中意识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摒弃过去“样样都有一点,样样都形不成拳头”的适应性调整,打破农业区域结构“小而全”的格局,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渔则渔,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构建符合本地实际、具有竞争强势的特色产业带,造就区域板块优势。总体目标是: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发展农业,重点在海产品、果品、蔬菜、乳制品、中药材加工制造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小中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力争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由现在的70多家发展到80家,以此带动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一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各市区按照“主攻一个产业,突出一个特色”的思路,优先发展适合本区域的产业,其中,荣成主攻水产,突出花生;文登主攻畜牧,突出药材;乳山主攻大姜,突出加工型苹果;环翠区和高区主攻城郊农业,突出旅游农业;经区主攻无花果,突出无花果加工。
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搞好辐射带动,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力支撑
(一)壮大龙头。实践证明,树起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形成一个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1家。这部分企业2007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元,净利润12亿元,上交税金8亿元,三项指标分别占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52%、48%、50%,累计带动农户100多万户,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以好当家集团为例,该公司在省内建立了蔬菜、肉类、水产生产基地10多处,面积达20多万亩,带动各类专业村50多个、专业户1.7万个,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带动户均增收1万多元。对于这部分企业威海市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促其快膨胀、大发展。一是提供资金支持。在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帮助企业破解资金难题。近年来,仅发改系统就为寻山水产集团全雌牙鲆鱼人工养殖项目、西霞口水产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皱纹盘鲍杂交及杂种优势项目、荣成三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无公害饲料添加剂苜草素等项目争取国家扶持资金近3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二是扶持龙头企业上市。威海市积极应对资本市场的新情况、新变化,创新工作方法,扎实推动重点企业上市,截至目前,共有好当家、国投中鲁、东方食品、龙泽海产四家涉农企业实现上市,占全市上市企业总数的40%,累计融资10.8亿元,企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其中,好当家集团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中鲁果汁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果汁生产企业。三是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的意见》,在全市规划了10大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带动形成了以好当家、泰祥等为代表的海产品、蔬菜和肉类加工,以中鲁果汁等为代表的果品储藏加工,以华隆食品等为代表的花生加工,以嘉盛、鹏程、金洋等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以鸿洋神等为代表的海藻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四是加快农业品牌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抓品牌、创名牌的力度,出台了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和奖励办法,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以名牌拉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好当家”、“泰祥”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7家获省著名商标称号,18家获省名牌产品称号。
(二)挖潜增效。除水产品外,威海的特色农产品还有威海大花生、威海苹果、威海无花果、荣成海带、乳山大姜、文登西洋参、貂狐皮等,其中部分产品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展加工业很有潜力。荣成市利用海带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优势,将海带加工作为重点行业规划发展,早在2003年就在俚岛科技工业园内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目前仅俚岛镇就拥有渍海带加工生产线45条,海带加工企业15家,主要产品有海带粉丝、海带面条、海带酱菜等,年加工鲜海带20万吨左右,约占海带总量的50%,拥有“食藻宝”、“高绿”、“仲隆”等多个海带品牌,初步形成海带加工的规模优势,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俄罗斯及台湾等国家地区;无花果是威海市特有的农业资源,因富含多种抗癌成份,被称为“水果皇后”和“生命之果”,目前除销售鲜果外,无花果深加工已经开始起步,清华紫光科技园、健人食品等几家企业从事无花果深加工,其中清华紫光科技园已申请9项发明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并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文登市食鱼型毛皮动物存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针对资源优势,该市规划建设占地80亩的毛皮交易中心和貂皮拍卖中心,建成后将改变威海地区无毛皮交易市场在销售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乳山市大姜种植规模在省内仅次于莱芜、昌邑、平度,目前全市已建立2个姜片加工厂和12个洗姜厂,产品全部出口。
(三)招商引资。近年来,威海市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格局,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农业利用外资比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业利用外资项目334个,总投资4.2亿美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占比70%,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日本烟草投资的威海佳康食品有限公司、威海威东日食品有限公司、韩国东源水产株式会社投资的威海东源食品有限公司、韩国乐天三冈株式会社投资的山东鹏程三冈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创汇农业的发展。
三、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实现基地带农户,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
威海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副产品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种养殖。各地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植,衍生了一批特色镇、特色村、特色产业带,建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达到72处,总面积100多万亩。
(一)特色水产基地。大力发展名优养殖、精深加工和远洋渔业。率先突破了对虾、海参、鲍鱼和珍贵鱼类人工养殖关,工厂化养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海珍品养殖品种达34个。水产品精深加工在加工业中的比重超过73%。在渔业生产上,先后建立了3处国家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3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5处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养殖面积达到30多万亩,培育了312个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65%的规模养殖场实现了生产标准化,有19家单位通过了无公害认证。
(二)特色种植基地。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果品、蔬菜、药材、花生四大主导作物发展。全市果品种植面积78万亩,年产量85万吨,形成了乳山万亩高酸苹果生产基地;全市大姜种植面积4万多亩,年产大姜2亿公斤,形成了乳山大姜生产基地;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8万多亩,发展药材专业镇7个、专业村50个,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西洋参基地;全市花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总产25万吨、出口6万吨。以上基地被省里确定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特色畜牧基地。在稳定发展生猪家禽饲养的同时,威海市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倡导奶牛规模化养殖,加大了奶牛养殖补贴、良种补贴力度,扩大了补贴范围,建立后备母牛补贴制度,将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市级财政确定今年将投入1400多万元重点扶持奶牛的规模化养殖和良种繁殖体系建设;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政府给参保奶农一定的保费补贴,以有效保障奶牛养殖安全;加强对奶牛养殖户的信贷支持,政府给与适当贴息补助。目前全市奶牛发展到6.9万头,饲养奶牛2000头以上的镇14个,奶山羊发展到9.4万只,奶类产量达到25.46万吨,人均占有原料奶100公斤,居全省首位。标准化奶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存栏3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场178个,其中荣成嘉盛奶牛繁殖基地饲养奶牛3600头,在全省奶牛基地中排名第三。全市食鱼型毛皮动物存养量超过640万只,年产貂、狐皮1045万张,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成为北方重要的毛皮产地,拉动农户近万户。
四、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和批发市场,加强中介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威海市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农民自愿”的思路,通过政府提供开办场所、政府出资支付先期费用等形式,积极探索建立股份合作型、能人领办型、技术服务型、市场带动型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切实解决了农民卖难的问题。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组织360家,带动农户10多万户。文登市侯家镇特种养殖协会与中国农科院建立了协作关系,建立了养殖示范基地,进行优良品种、养殖加工技术的示范推广,目前全镇优质貂种良种达到90%以上,发展养貂专业户400多个,水貂存养量40多万只;乳山市大姜协会是乳山市供销社与村民自办协会优势嫁接成立的新型合作组织,已发展会员5800多人,培养了120名大姜经纪人,在全国建立了30多处销售网点,年销量占乳山市的90%以上,带动乳山市大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千亩增到4万多亩;经区泊于镇的无花果协会,是我市唯一一家正式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协会,该协会成立两个月来,在稳定价格、开拓市场、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使产品在青岛、烟台等国内城市打开了销售渠道,部分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同时,围绕搞活流通,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力度,提升服务平台集聚功能,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7家,其中,威海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威海市水产品批发市场、荣成市石岛水产品批发市场、乳山市诸往镇良种兔批发市场等4处市场被农业部列为部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