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进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根据市委通知精神,我委对全市进出口相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在次贷危机恶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不利条件下,我市外贸经济仍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1-6月份,进出口总额达58.51亿美元,增长18%,其中出口35.96亿美元,增长15.6%,进口22.56亿美元,增长21.9%。但是,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看,进出口环境都不容乐观,进出口企业面临着经营风险加大、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等问题。现将全市进出口企业面临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进出口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从宏观层面看,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面临调整压力
从出口市场上看,日本、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萎靡不振。1-6月份,全市对韩国、日本、欧盟、美国等四大传统出口市场出口27.5亿美元,增长10.5%。其中对美出口仅增长4.1%,对日出口下降4.5%。
从产品结构上看,主导产品出口增长不快。1-6月份,纺织服装、机电产品、水产品及制品、橡胶及制品、渔具等五大类产品出口31.4亿美元,占全市总值的87.3%,同比增长16.6%。其中,纺织服装和水产品制品出口增幅分别仅为8.9%和3.6%。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次贷危机抑制消费需求
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不仅直接降低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还给世界经济蒙上了阴影。近两年来,威海对美国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下滑,2006年底占比17.9%,2007年底占比17.1%,截止到2008年4月,威海对美国出口3.3亿美元,占比14%,次贷危机的影响初步呈现。虽然我市对美国出口的比重较小,次贷危机短期内对外贸形势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市出口日韩的产品中,有一部分是经过中转再出口到美国的,或者以美元计价,因此美国消费市场的疲软对我市出口的影响有所滞后,影响面可能比目前更大。
2、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弱
我市传统出口商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虽然部分企业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贴牌加工居多,在竞争中并不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在面临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政策的调整时,抗风险能力较低,出口波动较大。
3、国际贸易壁垒打压我市产品出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升级。
⑴欧盟预注册影响。2008年6月1日起,欧盟REACH法规进入预注册阶段,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预注册,否则将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REACH法规涉及的行业有化工、塑料、纺织、服装、电子、食品等,涵盖了我市近八成的出口欧盟产品,增加了企业出口的难度和成本。
⑵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影响。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并执行新的残留限量标准,对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统和严格。
日本是我市农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对日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3%,比全省平均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因此受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尤为严重。除此之外,今年日本接二连三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也严重破坏了中国食品的形象。“毒鲐鱼”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威海宇王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工厂仍处于停产状态,原料及半成品严重积压。
4、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一些发展中国家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扶持政策等优势,对我国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形成了一定挑战。原来我国的一些贸易订单正向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转移。例如,我市纺织服装主要出口国之一日本,在以中国市场为主体的同时,从周边发展中国家选择一个替代国,逐步培育中国以外的加工基地。
(二)从微观层面看,合同签订不足,经营成本增加
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签订合同谨慎,长期合约减少;二是相继出台的政策调整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三是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减少。
进出口企业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1、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出口利润,增加经营风险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会降低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到部分企业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部分规模大、实力强的出口企业采取开发新产品等多项措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出口商品卖价的增幅并不能抵消人民币升值的损失,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成为企业签订出口订单难以逾越的障碍,出口成交具有不确定性。为了尽可能避免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企业一般不敢签订长期合约。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在金融机构资金紧缩的压力下,部分国外贸易企业资金流动困难,宣布倒闭或延长支付货款时间,将损失转嫁给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环节的中国制造企业。中国出口企业不仅海外欠款大幅增加,还有大量债权随着美国企业破产而化为乌有,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
2、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影响加大
2006年9月15日和2007年7月1日,国家两次调整出口退税税率,涵盖皮革、水产食品、服装、箱包、玩具、轮胎、渔具、钢铁制品等领域,涉及产品出口总值占我市出口总量的44.4%,直接影响到我市大部分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出口企业的总体利润,降低我市企业出口增速。
2008年4月5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2008年第22号公告,公布了2008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目录主要包括1816个十位海关编码商品,我市现有的1279家加工贸易企业中,约有3%的企业受到影响。
3、原材料价格上涨冲击企业盈利空间
随着国际油价不断攀升,橡胶、钢材、塑料等资源性原材料价格呈现翻番上涨,国内国际运费成本也随之增加,外贸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4、劳动成本面临上升压力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施行,规定用工单位必须要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缴纳“三金”、加班必须发放补贴等。威海将职工最低工资水平提升到760元/月,属于省内最高水平。对于部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来说,经营成本大大增加,预计增幅30%左右。尽管如此,员工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5、出口低价竞争干扰出口秩序
出口低价竞销的问题仍然明显,很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更多地倚重价格竞争,其中,纺织服装类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低价竞销的主要领域。低价竞争危害了我国的资源安全,导致出口粗放型增长,降低出口效益,同时也加剧了贸易摩擦。
二、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立足产业优势,优化外向型经济结构
从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看,造船、电子、新能源等产业不断壮大,高端休闲旅游快速推进,高产出的新产业不断进入。低附加值、高耗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淘汰和转移是合理的,必然的,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内容之一。应立足产业优化,依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升产业结构,增加竞争能力,拓宽发展空间。
(二)加快“走出去”,提升竞争力
一是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利用部分发展中国家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到海外投资建厂,开发利用国外的能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同时,易受贸易壁垒影响的行业企业到主要出口市场及有贸易优惠安排的国家投资建厂,分散企业出口风险,规避贸易壁垒。
二是引导和推动企业,尤其是纺织服装、轻工等领域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和境外商标、专利注册,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高级“身份证”和“通行证”。通过品牌培植,提高产品售价,从低价竞争向品牌差异化竞争转变,提高竞争力和防御风险能力。
(三)利用好汇率工具,加快“引进来”
2008年国家全面下调了进口税率,并对重要战略物资、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给予贴息政策支持。要引导企业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遇,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扩大重要资源和原材料的进口,加大先进技术装备、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从而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四)发挥企业潜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减少恶性竞争,维护自身利益。目前国内已经有“软件出口企业联盟”、“家电出口企业联盟”等,我市主导出口企业应积极效仿和参与。
二是在国际市场日趋重视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情况下,引导企业更加重视工艺及功能方面的创新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而对于其他货币相对稳定,为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建议我市外贸企业尽量采用欧元或者英镑进行结算,规避结汇风险。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