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威海电网自5月13日开始实行限额用电,进入7月份,供电负荷持续走高,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日趋严峻。夏季用电高峰时期,全市每天限电负荷在20-30万千瓦,最高峰时缺口达到43万千瓦,是我市总装机容量的近三分之一。持续紧张的供电形势,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进而影响到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
一、电力供应紧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巨大、持续的供电缺口,使这条全市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异常脆弱,电力对经济的影响已经由支撑和拉动转变为瓶颈制约。
以今年前八个月与去年前八个月相比较为例:
去年1-6月份,全市用电量为31.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7%,其中工业用电量21.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5%。今年1-6月份,全市用电量为35.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7%,其中工业用电量2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9%。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电力供应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电力制约尚未完全释放出来。
但进入7、8月份,供电形势急转直下。去年7月份,全市用电量为5.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9%,其中工业用电量4.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7%。今年7月份,全市用电量仅为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4%,其中工业用电量4.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8%;去年8月份,全市用电量为6.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3%,其中工业用电量4.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8%。今年8月份,全市用电量仅为6.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其中工业用电量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7、8月份,全市供电量基本没有增加,7月份甚至减少了近一个百分点,电力短缺形势凸显。
按照较为合理的电力弹性系数计算,电力需求增长速度与GDP或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应该不低于0.85:1的比例。今年上半年全市GDP达到882.1亿元,同比增长14.2%,工业增加值达到515.28亿元,同比增长14.56%,但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仅分别增长9.37%和8.65%,低于合理增长速度4.36和6.23个百分点;今年7月份,工业增加值为108.04亿元,同比增长25.92%,同期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为-0.98%,低于合理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电力“短腿”现象已经十分突出。
按照2007年我市万元GDP能耗0.87吨标准煤的水平,每创造3.76元的GDP或工业增加值,需要1千瓦时的电力供应。目前全市限电负荷20-30万千瓦,最高峰供电缺口43万千瓦,日均移峰电量106.6万千瓦时,最大移峰电量483.3万千瓦时,相当于日均减少GDP或工业增加值400万元(此数据为动态数)。
持续紧张的供电形势,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断加大,部分企业亏损严重,全市近千家企业被迫采取“开三限四”措施,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二、对策分析
电力供应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做好电力供应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力供应紧张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全力争取配用电指标。市经贸委、威海供电公司应积极向省经贸委和省电力集团公司反映我市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和电力供应严峻的情况,争取省有关部门加大对我市的支持,多分配用电指标和落实已分配用电指标。同时加强我市电力供应的动态管理,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及时解决。
(二)协调组织发电企业加大发电力度。市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多开机多发电,尽可能地增加电网电力负荷。积极协调华能电厂满负荷生产,保障电力供应。支持企业加强与银行联系,积极筹措电煤资金,并搞好电煤调运采购,同时抓好企业内部节能挖潜,确保正常的生产用煤。
(三)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严格执行有序用电方案,完善《威海市2008年迎峰度夏有序用电方案》,实行“突出重点、有保有限”:确保居民生活用电不受影响,确保农业生产用电不受影响,确保医院、学校、金融机构、交通枢纽、重点工程以及振灾生产等重点单位用电不受影响,确保重点企业以及单位用电量纳税额高的企业用电不受影响;对其余工业企业实行六个限额等级的轮休方案;对宾馆、酒店、商场和企事业单位中央空调实行限温限时开启;市区路灯照明实行亮一停一。同时组织开展节约用电系列宣传推广活动,鼓励企业大力采用节能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四)科学安排电网运行方式。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千方百计优化运行方式,积极移峰错峰,平衡负荷,尽量做到移峰不限电,限电不拉路。同时,加强电网安全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严格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应急队伍、救援物资和抢修设备,确保遇到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反应、有效处置。
(五)谋求解决电力“瓶颈”的长远之道。2008-2020年,按照GDP年均增长12%计算,电力供应增长速度必须达到10%。为了保障全市能源长远安全、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应加快建立以火电、核电为主体,风电、太阳能、潮汐发电项目为补充的电源格局。近期主要是抓好风电、火电和核电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国华风电二期、华能风电三期、大唐文登风电、歌美飒文登风电、鲁能乳山风电以及中海油风电项目建设。目前我市风电装机达到13.275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10%,在当前电力紧张时期已经显示出其出色的补充和保障作用。要争取上述项目于“十一五”建成发电,使全市风电装机达到40万千瓦;二是加快推进华能威海电厂三期工程前期工作,要于残奥会结束后,尽快落实“上大压小”替代容量,争取及早获得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三是加快推进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核准步伐,争取尽快提交国务院研究,并于今年下半年获得国家核准,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