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去年,国务院制定了抑制钢铁、船舶等九个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相关政策(国发[2009]38号),给威海市船舶工业的总量膨胀和加快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在这种背景下,威海市对内优化整合提升,对外推动出口实现产能转移,在坚决执行抑制产能过剩政策的情况下实现了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造船完工量为91万载重吨,占全省的60%,同比增长75%;实现出口7.7亿美元,占全省的40%,增长61.9%;船舶工业入库税收2.5亿元,增长48.4%,成为打造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产业集聚区、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立足存量,优化整合,夯建突破发展硬实力
抑制产能过剩政策抑制了数量扩充,带来了优化整合提升的三大动力。
一是区域集聚动力。把船舶工业作为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船舶推进委员会,通过土地置换等政策扶持、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使船舶企业向规划打造的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造船聚集区集中,在空间更广阔、基础更完善、配套更齐全的新平台做大做强。山东新船重工由市区迁至皂埠湾,通过高标准建设,单船建造能力由3万载重吨提升到10万载重吨。
二是企业整合动力。把加快企业资源整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抓手。通过引导推动,三星重工业(荣成)公司收购了迦倻造船,船用型材加工能力得到充分共享使用,生产能力增加40%。
三是产业链整合动力。针对 现代造船业产业关联度高、协作外包比例大的特点,把引进配套企业、加快产业链延伸和整合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全力推介招商,引进全省最大的船材加工企业--济钢启跃以及伊萨焊接、奔腾港航、荣川港机等一批配套企业,开发了电机、风机、防火风阀、预绝热保温管等一批“拳头”船配产品,通过专业化生产增强了综合配套能力,完善和整合了产业链。
通过优化整合,威海船舶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后劲更足、科学发展的势头更好。
二、研发创新,差异竞争,凝练突破发展软内功
抑制产能过剩政策虽然抑制了新生力量的介入,但给业内企业带来了加剧竞争的压力,催生了其练好内功的三条工作主线。
一是自主研发和引进创新相结合赢优势。政府在机遇之前引导和扶持,企业压力之下动力充足,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增加技术储备成为众多船企提升内功、占领竞争高地的主旨。威海船厂获批成立了省级船舶技术中心,自行攻关研制出400T龙门式起重机等大型设备,引进了钢板抛丸预处理线、大型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等先进设备,为未来几年内实现年100万载重吨造船能力提供支撑。以船段生产为主三进船业,通过技术吸收及创新,迅速研发建造出国内最大车载船,签订了 12艘3.4万吨级散货船订单并开始建造,迅速赢得了竞争优势。
二是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谋突破。针对造船业起步较晚、整体竞争力仍旧不强的现状,善于找准主攻方向,注意避开国际大企业锋芒,以差异化战略求突破。黄海造船以特种船舶为突破口,自主设计国内最大最先进、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豪华客滚船并建造多艘,即将建造合同额15亿元、国内第一艘自主设计豪华游轮,研发建造了3.1万吨大型重吊船,重吊船订单居世界第一。2009年该公司实现销售28亿元,利润5.5亿元,增长29%,利润率位居全国造船企业之首,错位竞争赢得了丰厚回报。
三是抢占人才高地和研发高地求借力提升。政府牵线搭建平台,众多船企与哈工大等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强校建立了人才合作机制,为当前和今后长期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船舶设计是船舶工业技术体系的牛鼻子,有了设计能力就有了话语权。山东新船重工与世界著名船舶设计企业--芬兰德他西格玛公司成立合资船舶设计公司,引进国际先进设计软件tribon系统和设计理念,改变了全省船舶设计过于对外依赖的局面,增强了竞争的主导性。
通过自身研发与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差异化发展和人才战略相呼应,内在基础更牢固,发展的底气更足。
三、加速出口,外输产能,拉伸突破发展的新空间
面对国内产能过剩与存量优化带来产能释放之间的矛盾,威海市在通过自主创新和差异化战略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强调通过建立船舶产品出口快速通道等,推动出口增长实现产能输出。2009年,在全市出口下降8.5%、轮胎、渔具、农产品等重点出口产品等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的情况下,船舶产品实现出口7.7亿美元,占全省的40%强,逆势增长61.9%,黄海造船、三星重工等4家船企跻身全市10大出口企业,出口均超1亿美元,船舶工业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出口下滑背景下的少有亮点。全市船舶产品出口交货值占船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比2008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为船企产能释放、膨胀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