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我市船舶工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努力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给船舶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全市船舶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呈现八大特点:
  --产业基础更加牢固。目前,全市共有船舶企业11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家。产品有多用途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散货轮、油轮、化学品船、远洋捕捞船、大型客滚船、行政执法船、游艇、海洋工程船和钢结构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制造的客滚船、乳山造船有限公司的不锈钢化学船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目前,全市可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的企业有8家,最大可建造10吨级船舶。
  --修造能力快速提升。2009年,全市实现造船完工量9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5.2%,占全省的60%以上。今年1-5月份,全市实现造船完工量35.3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4%。其中,威海船厂、黄海造船、三进船业分别交付船舶4.76万、10.8万、10.5万载重吨,同比大幅增长。实现销售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船舶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33.1%;船舶配套业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9.4%;船舶修理业实现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34.4%。
  --新接订单企稳回升。今年1-5月份,全市新承接订单48.3万载重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87%。其中,新船重工新接2.8万载重吨集装箱船6艘、3600吨供油船3艘;黄海造船新接2.7万吨豪华客滚船2艘、2.9万载重吨重吊船2艘、1万载重吨抛锚船1艘;三进船业新接3.35万载重吨散货船2艘;东海船厂新接散货船5艘和海事工程船1艘;新泰源船业新接2500吨驳船16艘。截至目前,全市手持订单367万载重吨,其中威海船厂、黄海造船、三进船业手持订单分别为90万、115万、103万载重吨,骨干企业生产任务安排到2013年。
  --船舶出口额大幅攀升。今年1-5月份,全市船舶工业实现出口5.4亿美元,同比增长68.7%。其中,船舶制造业出口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9.8%;船舶配套业出口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6%;船舶修理企业出口创汇835万美元,同比增长20%。黄海造船、三进船业、三星重工分别出口11154万美元、9846万美元、14762万美元,均大幅高于去年同期。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今年1-5月份,全市船舶工业完成投资10.5亿元,一批重点项目加速推进。目前,总投资18亿元的威海船厂整体搬迁改造项目,已完成投资13亿元,10万吨级造修船坞将于8月底完工,二期全部完成后将形成10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总投资5亿元的黄海造船新厂项目,已完成4.3亿元,一期已基本完工,新增船段和舱口盖生产能力8万吨。总投资16亿元的荣喜集团有限公司船舶修造项目,已完成投资4.2亿元,项目完工后,最大可修理20万载重吨船舶。
  --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我市高度重视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初步培养了一批配套企业和配套产品,产业配套能力逐步提升。怡和专用设备公司是山东第一家能够进行船用轴舵加工的企业;天润曲轴能够为船用主机厂进行配套;济钢启跃是全省最大的船用钢材配送中心;华力电机船用电机技术含量较高,在全国有一定名气;科莱特生产的船用风机被大连重工等国内外船舶企业采用;荣成寻山集团正在研发生产大型船用曲轴;威达机械有限公司的船用压载水项目正在进行装船实验,申请国际海事组织认证。
  --内引外联成效明显。近年来,我们抢抓世界船舶产业转移的机会,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加大内引外联力度,先后引进了韩国三星、三进船业、伽耶船业、上海神飞集团、新泰源船业、武汉百步亭集团等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推动了我市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英国伊萨焊接、韩国釜一板材、内蒙古鄂尔多斯船用电器等一大批船舶配套企业纷纷入驻我市,提高了我市本土设备装船率。为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我们组织重点造船企业与淄博配套企业进行对接,成功举办了2009年威海船舶配套(厦门)经贸活动周,并组织企业赴浙江舟山进行考察学习,参加上海国际游艇展等交流活动。
  --研发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市船舶行业已建立了5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山东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落户威海、山东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船舶设计与制造研究所、船舶复合材料工艺研究中心等公共设计研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船舶设计水平位于全省前列。与此同时,加强了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成立了中国船级社威海检验处、山东省船舶研究院威海分院。为适应船舶工业发展需要,山大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山东海运学院、威海职业学院等院校也都设立了船舶专业,每年可为我市培养约1500名各类船舶专业人才。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