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韩明秀 王俊华 张运鹏
蓝色经济区建设一年来,总体情况不错,开局良好,但还存在海洋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开发层次较低、科技支撑乏力、机制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如何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使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更科学,更具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要课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用力,推动蓝色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现要素组合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实现海洋资源全面高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方面,按照“以养为主,养捕加贸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和以海洋“三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体系,培育海洋生物药用资源、基因资源、新材料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新的海洋生物资源产业。海水资源方面,依托食盐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海洋精细化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积极稳妥地推广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海水等技术。海洋能源方面,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石岛湾、红石顶核电站和离岸、陆地等风电项目建设,打造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积极推进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优化我市能源产业结构。海洋矿产资源方面,争取国家加大对山东半岛黄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积极谋求镆铘岛现代石化基地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尽早建设实施。
二是以规划和法律为指引,引导海洋资源规范有序开发。岸线资源方面,严格执行《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占用岸线的重大项目全部纳入市一级审批范围。坚持集中集约用海,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最高效率地利用宝贵的岸线资源。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不得乱用”的原则,岸线资源应优先满足蓝色旅游休闲、港口物流、耕海牧渔等产业发展需要,并为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鼓励海域使用权依法有序流转。环境资源方面,实行全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海洋、涉海和滨海产业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监管。加大海岸带保护、海岛保护、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报、海洋动态监视监测、海洋生态养护及修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海洋开发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双赢”。
二、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一是进一步提升海洋渔业现代发展水平。捕捞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降低近海捕捞压力,优化捕捞结构;加快建设海外基地,寻求远洋渔业总体效益的更大突破。增养殖业,积极发展浅海造礁增养殖业,拓展养殖发展空间;全面推行健康生态养殖,健全地方水产养殖标准体系,全面推行养殖标准化;大力发展良种渔业,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水产品加工业,加快“海洋三品”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引领水产品加工业产品、品牌、规模上档升级,巩固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二是改造提升海洋第二产业。船舶修造业,加快三大基地建设,利用岸线、土地、资金等扶持政策,鼓励重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快速膨胀,尽快做大做强。重点支持黄海造船、新船重工等企业加大豪华邮轮、专用特种船舶的研发与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努力形成高端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争取到2015年,全市整船制造生产能力达到500万载重吨,船舶修理能力800艘次,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临港装备制造业,以重大成套机械设备为主攻方向,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争取到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制定完善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互促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发展面向日韩俄等国内外高端游客的温泉养生、帆船体育、高尔夫健身、垂钓休闲等高端旅游项目,全力打造“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品牌。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成为中国北方知名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基地。加快区域港口资源整合,重点建设中心港区。加大客货源市场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以东北亚为目的地的港口物流基地。争取到2015年,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0万标箱,旅客吞吐量160万人次,其中对韩客运量达到80万人次以上。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涉海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
三、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心动力
一是实施蓝色经济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以西霞口、好当家、寻山、泰祥、黄海造船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突出抓好海洋农牧化、水产品精深加工、造船业、滨海清洁能源等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研发,实施海洋良种、高健康养殖模式、三品加工、海洋特种船舶建造、大型风机等一批重点、重大项目,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形成蓝色经济发展新动力。
二是争取设立蓝色经济(产业、技术)国家级专门研发机构。争取中国科学院(或社科院)在威海建立蓝色经济研究院,建成引领国内蓝色经济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以赢得海洋科技的引领权、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乃至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话语权。
一是加大财税政策引导力度。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列入《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的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采取技术研发费用补助、贷款贴息、担保业务补助、风险损失补偿等方式,引导扶持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二是放宽投融资政策限制。结合《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放宽投融资限制,引导民间资金投向现代海洋渔业、海洋高技术和新兴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战略性产业。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船舶等动产以及海域使用权等不动产的抵押贷款。鼓励国内外金融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业务。
三是土地和海域使用方面给予有力保障。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结余的用地指标,重点用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积极实施“两城两区”发展规划,拓宽城市框架,加大城市对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的承载能力。
四是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加大对蓝色经济区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出口品牌、建设出口基地、引进关键技术设备、进口重要资源、开展境外投资合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行海关检验检疫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提高报关、通关效率。争取国家在中日韩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把威海作为中日韩次区域合作试验区,在重点产业开放、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物流联通等方面先行先试。
五是建立健全蓝色经济区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蓝色经济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切实增强其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的工作效能。通过探索建立统计、调度、评价、考核机制,推进各市区(开发区)、各部门形成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