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国内外需求增长、成本推动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威海市工业生产者价格明显表现出“高进低出”的特征。1-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累计同比上涨5.4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累计同比上涨14.86%,进出“倒挂”9.42个百分点,两类指数涨幅之差比去年增加2.6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价格“剪刀差”趋势更加明显。
一、我市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动特点
(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稳步上涨。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当月同比上涨12.3%,从全市被调查的28个不同大类行业看:21个行业上涨,占75%;涨幅超过两位数的行业有9个,分别是纺织业25.5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5.52%,农副食品加工业22.95%,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20.4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7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14.6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42%,造纸及纸制品业13.20%,金属制品业12.03%。9月份环比,我市纳入调查的28个行业、187个产品规格中,出厂价格高于上月的有50个,月环比上涨面达到26.7%。月环比涨幅较大的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中的花生精制油上涨8.43%,塑料制品业中的聚乙烯塑料绳上涨5.22%,橡胶制品业中的汽车轮胎上涨4.82%,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的数控机床上涨4.07%,纺织产品中的棉被罩上涨3.83%。
(二)9大类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全面上涨。9月份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2.3%,被调查的9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全部上涨,其中,纺织原料类上涨28.37%;木材及纸浆类上涨23.7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上涨18.85%;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52%;农副产品类上涨15.4%;化工原料类上涨13.95%;燃料、动力类上涨11.19%;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9.21%;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上涨1.16%。
(三)“高进低出”更加明显。尽管由多种因素导致了我市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两类价格全部上涨,但在原材料购进(IPI)、工业产品出厂(PPI)的上涨链条上,出现了速度不对等。其主要表现是终端产品提价相对缓慢,终端产品没有原材料涨得快,生产者成本增加速度明显超过终端消费品的提价速度。数字显示:9月当月生产者购进价格(IPI)同比上涨高于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5个百分点,累计高出9.42个百分点,购销价格涨幅“倒挂”现象虽然目前有所缓解但依然较为严重。我市的“高进低出”始于2002年,至今已持续9年。
三、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原因
(一)诸多因素推动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双双上涨。一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煤炭、原油、棉花、铜等基础性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加大了成本压力,企业必然会通过价格传导机制逐步向下游产品释放,提高产品出厂价格。同时我市上调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另外,企业的环境成本、融资成本也明显增加,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市工业品生产者价格上涨。二是宏观经济形势回暖和需求回升推动价格上行。近年来国家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扩内需等一揽子计划得到落实和完善,使国内经济快速回暖,市场需求明显回升。在国内经济形势向好的大环境下,我市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旺盛的投资和消费对煤炭、钢材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推动了这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对工业品价格上升形成了较强的推动力。
(二)输入性影响是拉高购进价格(IPI)的主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我国的石油、铁矿石、硫磺、有色金属、部分食品等资源类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国内市场价格走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带动了相关行业产品价格的大幅走高。我市身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自然难以幸免,再加之我市是一个工业生产资料相对匮乏的沿海地区,生产用原材料大多数靠外部输入,资源紧缺、高需求的同时,加上运输成本的逐年增加,输入性涨价压力格外明显。调查显示,1-9月份我市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IPI)为14.86%,高出全省4.57个百分点。
(三)产品过剩是导致出厂价格(PPI)上涨滞后的主要因素。由于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未充分发挥,所以只有保持较快的投资和出口增速,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国际过剩的产业资本与中国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结合,使国内的工业产品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据商务部对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数据,2008年上半年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和供过于求的消费品占98%,其中过剩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器、体育娱乐用品、五金工具、鞋帽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加工领域。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加上市场竞争激烈,使一些低端产品和加工产品销路不畅,为保持价格优势,企业不得不自行消化上游转嫁来的成本,不同程度地拉低了PPI。调查显示:9月份我市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厂价格同比为仅86.17%;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同比仅为88.0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同比仅为77.63%。总之,由于部分产品下游需求缺乏实际的经济增长支撑而带来的大量终端产品价格上涨低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1-9月份我市出厂价格上涨5.44%,低于全省1.73个百分点。
三、几点建议
目前的价格倒挂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从目前国际市场变化情况看,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将会带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在国际油价和资源类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推动下,原材料购进价格还将呈现稳步上涨态势,企业的生产成本会进一步提高,仅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消化成本的上涨空间将难度增大,下游产品提价受限的企业,短期内只能从自身出发,尽可能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精细化的管理作业方式减轻企业运营压力,但这对一些成本已经压缩比较严重的企业可能会比较困难。建议:
一是要规范行业标准,维护原材料市场稳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市场价格监管,避免价格大幅波动,稳定物价,规范市场行为,抑制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上涨。要从源头抓起,减少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关注重要生产物资价格,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
二是要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有所下降,除了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从长远看企业要想在复杂环境下立足,关键还要依靠调结构转方式。要想方设法打造凝聚本土品牌与核心技术、附加值高的产品,鼓励企业主动抓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产品结构,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下决心淘汰那些靠消耗能源资源、经济效益差、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难关。要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减少或降低运输成本。要及时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搭建好企业与农产品种植企业及农户的桥梁。当前部分企业融资困难,银行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应该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防止政策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