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有幸谒拜了“林文忠公祠”。
林则徐公祠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之中,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一度被占为民居。1982年,按原样重修,并辟为林则徐纪念馆。站在庭院里,只见祠内古木参天,与园林相映成趣。亭北的祠厅自成院落,门额题“树德堂”。厅正中祀林则徐像,壁上悬有他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参观他的生平事迹,有两幅绘画图片令我动容:一是年幼的林则徐坐在父亲的膝上,父亲拿着书把他环抱在怀里教读;一是父亲带领家里人放鹤。他也曾是家里的娇儿,回想他56岁直至生命结束的那困苦的十年,白发斑斑的他可曾梦归父亲的怀抱?又有没有一只鹤,扑腾着翅膀,怀揣清幽的情致,给他以片刻的安慰?
如果林则徐生来就是个武夫,头脑中不曾有梅影疏浅,也许后人早已把他忘掉。可偏偏他才气横溢,能诗会画。几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自不必说,单读他被贬时的几首感怀之作,也让人字字痛心。他一个人过除夕:“腊雪频添鬓影皤,春醪暂借病颜酡。三年漂泊居无定,百岁光阴已去多。”他一个人过中秋:“雪月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孤村白酒愁无赖,隔院红裙乐未央。”本可以在仕途一帆风顺时作诗填曲成就一世诗名,然而他没有。他一次次扑到“棘手”的事情上,即使在闽丁忧,也不忘疏浚西湖造福百姓。
如果林则徐仅仅是一位清官,严于律己惩治贪腐,那么历史也不会为他浓墨重彩。他是伟大的爱国者。在清王朝内忧外患的关头,林则徐临危受命,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无畏勇气领导了虎门销烟,开启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新时代,在世界禁毒史上树起第一块丰碑。他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以务实的态度,锐意改革。他提出“师夷长技”,筹建新式水军;惩治腐败,不遗余力;革除积弊,雷厉风行;放眼世界,探求新知。一件件一桩桩,掷地有声令人叹服。
如果一切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人民也许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身居要职歌舞升平时,因为拥有的太多,要“无欲”不是难事。而在一片赤诚鞠躬尽瘁却被所效忠的君主一贬再贬后还能“无欲”,则是气魄和境界。一个由八闽山水润出来的男子,被发往大漠戈壁,其间辛酸,纸笔何言?然而他没有倒下,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他容得下一切不公平。百年后的今天,当我站在纪念馆坎儿井的场景里,听解说员讲述他在新疆的故事时,眼里顿时充满泪滴。诚如梁衡先生所言:“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他却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改造了环境;皇帝要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我沉默地在纪念馆里行走,不自觉来到御碑亭。亭内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皆为林则徐卒时受赐。但我想林公他不会在意这些后来的碑文了。他只是为了心爱的百姓踏实做事。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林则徐的纪念场所,不仅是在他的家乡——古称侯官的福州,只要是他任职过的地方——广东、新疆都不难见到,甚至连一个叫壶江的偏僻小海岛,都有供奉着林则徐的“八贤堂”。
林公不朽,他的精神流传千古、泽被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