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产与二产融合发展情况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突出精深特,延伸产业链,在提高质量、培育品牌、增加效益上下功夫。
(一)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现有项目升级改造、提高水平的同时,新实施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加工项目,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种植业重点发展果品、花生、蔬菜、中药材、茶叶等生产加工;畜牧业主要发展乳品、生猪、肉鸡、裘皮等生产加工;渔业以海参、海带、低值鱼和贝类等海产品为重点,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发展。2011年,全市水产加工企业达到986处,年加工量达到251万吨,水产加工实现产值265亿元。
(二)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迅速膨胀,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已形成了以华隆食品、荣成副食品为代表的花生加工企业,以山泰食品、文泰食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企业,以嘉盛、鹏程、金洋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企业,以鲁菱果汁、青山包装为代表的果品加工企业,以清华紫光、健人食品为代表的无花果系列产品加工企业,以好当家、泰祥为代表的海产品养殖、加工、出口企业。截至目前,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30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1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250家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9.6亿元、利税65.6亿元,分别增长18.9%和65.6%。
(三)农业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995个,“威海刺参”、“威海扇贝”、“威海无花果”、“荣成海带”、“文登大樱桃”、“乳山绿茶”、“乳山大姜”等15个农产品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好当家、泰祥等规模以上企业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25个,山东省名牌产品35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鲁果汁、荣成泰祥和好当家的冷淡调理水产品)。威海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四)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农业利用外资比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业利用外资项目300多个,其中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占比70%,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日本烟草投资的威海佳康食品有限公司、威海威东日食品有限公司、韩国东源水产株式会社投资的威海东源食品有限公司、韩国乐天三冈株式会社投资的山东鹏程三冈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创汇农业的发展。
二、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基本情况
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乡村、民俗、生态资源为基础,借助旅游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快一产和三产的融合步伐。
(一)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威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培育采摘品尝、农(渔)家乐、风土民俗、休闲庄园、赶海垂钓等休闲观光农业。制定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立足本地特色,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契机,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近年来,投入2亿多元,打造了文登市大樱桃观光采摘园区、乳山市高纬度茶园、荣成市草莓观光采摘园区、经区无花果观光采摘园和环翠区城市开心农场等休闲农业旅游园区,发展了环翠区滨海农家乐、成山头农家乐、石岛农家乐、昆嵛山农家乐和大乳山农家乐5个片区,初步形成“一县一园”、“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格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567个,其中休闲农业园区240个、休闲农庄39个、农家乐267个、民俗村21个,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每年接待游客590万人次。休闲农业不断提升农民就业增收能力,2011年年经营收入超过16亿元,带动2.5万户农民受益。例如,年接待能力10万人次的西霞口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带动1000余户农民家庭增收。荣成市成为山东唯一、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荣成市西霞口村成为山东唯一、全国首批“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二)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效畅通的农村“双向”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城乡协调、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完善、流通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一是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大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建设了家家悦宋村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家家悦温泉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中心和文登市汇润果品建设果品综合服务示范园区、山泰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好当家水产品保鲜仓储项目、泰祥生猪产加销一体化项目等。目前,全市建成大型农产品综合物流配送中心4处,海产品、肉制品等专业物流配送中心6处,以果蔬为重点的绿色物流链条、以水产品为重点的蓝色物流链条和以肉类为重点的红色物流链条初具规模,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有效对接。二是不断拓宽农超对接平台。采取“超市+合作社+基地”等多种有效模式,通过政策扶持、搭建平台、技术指导等措施,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突出抓好“菜篮子”工程,扎实推进超市果蔬直供基地建设,集中收购进入超市。目前,已连接农村专业合作社150余个,发展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2350余处,总面积36万亩。家家悦、华隆食品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全省“农超对接”试点企业。同时,鼓励引导“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三是不断完善农产品商品市场体系。启动了市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扩建工程,建设改造了荣成广源、乳山金谷园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施了市区水产品市场、乳山贸易城中心市场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起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市已建成农产品市场39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9个,年交易额45亿元,农产品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带动增强农民增收能力,2011年全市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87家,培育标准示范社30家,总数达到1255家,入社社员达到5万多户,辐射带动农户16万户。荣成花山果蔬合作社、乳山青山果品合作社被确定为农业部示范合作社,乳山人和果蔬专业合作社、乳山青山果品专业合作社、文登汇通果品专业合作社、荣成民兴养猪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百佳农民专业合作社”。据调查,这些示范社每年可带动社员户均增收2000余元。先后成立了海带、牡蛎、海参、海水鱼等大宗海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70多个,示范带动养殖户4000多户。协会和合作组织在组织生产、加强自律、开拓市场、开展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二产和三产融合发展
(一)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促进工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着力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威海市新产品快速设计制造公共平台、汽车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威海市动漫作品研发与创作平台等13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20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重点支持船舶、汽车、物流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全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先后与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院所缔结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了互相支持、共赢发展稳定合作关系;成立了碳纤维及其制品材料、现代海水养殖、轮胎制造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了行业研发资源,提高了我市的优势产业竞争力;与中科院、山大、哈工大等建立了技术转化中心,几年来共达成合作协议400多项,直接促成100多个项目实现产业化,进一步畅通了高校院所与我市的产学研合作渠道。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研究出台我市《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二、三产分离,实现企业壮大、财政增收。2011年,新分离企业67家。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威海国际物流集团、中外运物流等一批新型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制造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稳步推进,80%以上企业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物流业务外包。促进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其它相关服务行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进现代管理技术在我市物流行业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金融、电子商务等产业也快速发展,为一二产业提供了较强支持。我市以个人网店为主体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目前在主流平台上注册的个人网店1万余家,其中年销售额过百万元的50余家,最多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2011年末,全市市级银行机构达到12家,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1259亿元。
四、存在问题
1、企业规模不够大,品牌意识不够强,科技含量不够高。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仍然较为薄弱,科技投入、新产品开发能力与现代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比如,乳山市大姜、蓝莓,文登西洋参、狐狸、水貂,荣成花生、经区无花果等种养规模在省内乃至全国都位居前列,但目前全市加工企业不多,加工能力低,或者只是简单粗加工,缺乏科技含量。
2、服务业总量偏低,为产业发展服务能力较弱。2011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1:54:37.9,三产比重虽然提高了1.7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低0.4个百分点,较全国低近8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看,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2.4%,而以金融、科技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7.6%,说明我市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服务业明显弱小。另外,二产中的服务业没有完全剥离,我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000多家,这些企业很多仍然从事服务业相关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做专做精做强。
五、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全面加快农业科技化步伐。深入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完善农业创新体系,整合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抓住国家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强我市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农产品信息和农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农户与农技部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加快构建现代农业运营模式。
(二)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特色农副产品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搞好水果、大姜、西洋参、海洋“三品”等的深加工,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有机蔬菜制品和海洋食品、保健品;扶持培育、引进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引进国外先进的种植业和加工技术,实现以鲜货销售为主向精深加工产品系列化转变。加速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业品牌。
(三)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扶持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扶持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金融等产业,鼓励企业加快非核心业务剥离。现代物流,要以打造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和推进中韩整车物流为契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冷链物流,建设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重点抓好威海国际物流园、锦江10万吨冷链物流库、嘉美水产食品物流及威海新港区、石岛新港、张家埠港区等大项目建设,把威海打造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基地,努力形成大枢纽、多节点、广覆盖、高效率、强辐射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外包,要重点推进两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抓好新北洋信息技术、奥博软件、联亚软件开发等5个省级重点服务外包企业,积极承接研发设计、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等国际外包业务,努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跨国服务外包企业。电子商务,要重点加快渔具、海产品、地毯、家纺、医疗器械、韩国商品等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动并支持传统制造业、商贸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国内外市场,借助电子商务拓宽采购、销售渠道,变革经营方式,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金融,一方面要做好“大”文章,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威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培育壮大威海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土银行,扩大总量规模;另一方面,做好“小”课题,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灵活、便捷、高效等特点,聚集民间闲散资本,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同时,要按照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加速分离。对正在剥离的企业和适合剥离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抓好督导落实;对剥离后新组建的服务业企业加强跟踪服务,积极提供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