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人生吐芳华

    七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在福建省福州市杨桥路双抛古桥的古榕树下,由省芳华越剧团演出的“廉政文化进社区”越剧专场拉开帷幕。锣鼓声声引来众多居民驻足流连。当晚上演了《包公赔情》、《陈三两·爬堂》、《盘妻索妻·弃官》、《何文秀·公堂》等四出既富艺术感染力又具教育意义的廉政折子戏,艺术家们的倾情演绎将清正廉洁的理念生活化、形象化,悄然撒播进观众心中。

  福州杨桥路,是古老的“三坊七巷”中杨桥巷的所在地。在这条悠深的古巷中,曾走出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一代才女林徽因、文坛祖母谢冰心等许多杰出人物。在这古老的坊巷里,耳闻“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尹派唱腔,目睹潇洒细腻、格调高雅的舞台表演,不禁让人想起“芳华”六十五年来的峥嵘岁月。

  1946年,芳华越剧团由越剧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尹桂芳先生在上海创办。剧团成立后,尹桂芳率领“芳华”人改革创新,创作排演了《沙漠王子》等数十个新剧目,一时风靡剧坛。

  新中国的成立给“芳华”的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的“芳华”人先后排演新戏100多出,其中新编历史剧《屈原》,参加1954年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优秀演出奖及音乐演奏奖。

  1959年1月,“芳华”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福建前线,支援文化建设。行装甫卸,“芳华”人就不畏艰辛地跋山涉水,跑遍了前沿岛屿,为英勇的福建前线三军和福建人民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慰问演出,让越剧之花在八闽大地盛开。剧团后归属福建省文化厅领导,改名为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在十年浩劫中,尹桂芳遭到迫害,剧团也于1969年被强行撤销。

  1979年8月,“芳华”恢复建制,老、中、青三代人共同为重振“芳华”而不懈努力。剧团重排《何文秀》、《盘妻索妻》、《沙漠王子》等经典剧目,并创作了一批新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真情假意》、《滕玉公主》先后参加福建省第15、16届戏剧汇演受到好评。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红楼梦》、《玉蜻蜓》在省17届戏剧汇演和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优秀演出奖。1993年,《玉蜻蜓》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演出奖等七个奖项。王君安和李敏双获优秀演员奖。1994年《玉蜻蜓》又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四届文华新剧目奖和舞美设计奖,王君安获文华表演奖。2000年3月1日,尹桂芳仙逝,离开了她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芳华”。

  在尹桂芳先生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成功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她开创的“尹派”唱腔,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经久不衰。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而尹桂芳先生所倡导的“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更成为“芳华”的精神和风骨,在一代代“芳华”人中发扬光大。

  尹桂芳离开后的日子里,“芳华”人遵循老团长的教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先后创作演出了一系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现代戏及古代剧,其中不乏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优秀廉政剧目。2001年剧团重新排演《江姐》,获福建省现代戏调演演出奖。2002年创作演出新编传奇剧《妈祖》,参加省22届戏剧汇演。

  又是一阵铿锵激昂的锣鼓声,把人的思绪从记忆深处拉回,舞台上,《包公赔情》开场了。该剧讲述了北宋年间,开封知府包拯去陈州放粮,途经长亭,发现亲侄包勉在沙县任官三年中,贪赃受贿,吞没灾粮,草菅人命,即将包勉斩首,后向把自己哺育成人的老嫂王凤英赔情的故事。一边是恩重如母的老嫂,一边是危害百姓的亲侄,在这情与法、情与理的冲突中,包公不徇私情和包嫂深明大义的品格得到彰显,而包嫂悲戚的哭声和包公擎剑请罪的情节,更是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陈三两·爬堂》讲述的是:才女李素萍卖身葬父,并将卖身银的一半送给胞弟李凤鸣供其读书。虽然她身落妓院,但以其过人才华“卖文不卖身”,又以“作文一篇,白银三两”而更名为陈三两。三两收养孤儿陈奎为弟,教其读书并助他赴考。然因拒嫁富商为妾,被贪赃枉法的州官严刑相逼。不料州官并非别人,竟是她离散12年的胞弟李凤鸣。最终,在官至巡按的义弟陈奎的查勘下,冤情大白,李凤鸣被削职为民。台上人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刚强女子、一个忘本蜕变可悲可耻的污吏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观众则在感叹中陷入深深思考。

  《盘妻索妻·弃官》写奸相梁如龙之子梁玉书游春偶遇少女谢云霞,两人一见倾心结为夫妻。在梁父催逼下,梁赴京赶考得中状元。梁父又迫子休妻以入赘皇室,梁坚决不从,毅然辞官,潜返故里。芳华越剧团副团长、一级演员徐建莉将老父亲专断蛮横、凶狠似虎的形象拿捏得恰到好处,二级演员陈丽宇扮演的梁玉书则以其不畏强权、不慕富贵的刚正品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何文秀·公堂》的故事发生在明嘉靖年间,海宁恶霸张堂,依仗干爹严嵩的权势横行不法,民怨沸腾。书生何文秀偕妻王兰英上京赴试,路过海宁,与张堂相遇。张堂欲图霸占王兰英,设计陷害何文秀。逃脱冤狱的何文秀改名王察,三年后官至巡按,微服察访民情,在海宁访得张堂无数罪迹,顶住“丢官削职难保命”的重压,睿智机敏地与强权抗争,终将张堂处斩。看到这一幕,台下观众不禁为正义伸张而拍手称快。

  四幕短短的折子戏,四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心理期待。福建省文化厅监察室主任林云兴肯定了廉政小戏的重要作用,“这几出越剧小戏根植于群众生活之中,符合传统审美情趣,以鲜活生动的素材,多角度演绎了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廉洁教育的新载体和新平台。”柳河社区主任林容则表示,小戏具有大需求,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这是一块文化阵地,清正廉洁、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不去占领,消极腐败的落后文化就要去占领。芳华越剧团送廉政小戏进社区,就是让先进文化占领阵地,让文明清风走进千家万户, 这为我们社区群众做了一件大好事。”

据芳华越剧团团长叶萌介绍,多年来,剧团一直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作了一批批精品力作,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清正廉洁社会风气的逐步养成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芳华越剧团每年下基层演出30多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在演出经典大戏的同时,都会加演廉政折子小戏。“芳华越剧团已成立六十五周年,尹桂芳先生也已离开我们11年了,大师虽逝,但她留下了‘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的‘芳华精神’,这是无价的。我们会坚定地传承下去,让‘芳华精神’在新时代拥有新内涵、新创造、新成果,让芳华越剧团这颗海峡西岸的艺术明珠永远璀璨生辉。”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