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藏于陕西省南郑县龙岗寺的《州正堂示》碑,原立于该县云河小学院内,刻勒于道光十七年,距今已近两百年。“州正堂示”即清朝宁羌州(今陕西省宁强县)衙门公告诫示,碑文记载了当时川陕接壤地带宁羌西流河的百姓,凡遇喇嘛、土司及官差过境,都要被派“差夫”、“马匹”迎来送往,出“派钱”承担接待费用,不仅“派雇并无定额”,而且乡保牌总借机虚浮委派,加重负担。他们将此事反映到州府,希望“永远不受苛索之苦”。宁羌州府派人调查之后发布公告,明确了官差过境费用分担标准,并表示乡保牌总有故意违抗者,百姓可指名控告,将一查到底,算是给了大家一个说法。
碑者,本意是以坚石刻记要事。从碑文中“永定章程、毋得抗违”来看,这个“派钱”在宁羌州是非出不可的“要事”,百姓想不出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受苛索之苦”在当时只是百姓的一厢情愿而已。
喇嘛、土司及官差过境接待为什么要百姓出“派钱”埋单?要读懂此碑,还得了解它的背景。清入关后,由于军需频繁,常常横征暴敛,杂派无穷。康熙时,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史载,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甘肃巩昌至八九两,农民被迫逃亡,以致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雍正、乾隆不得不实行税制改革,采取了“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办法,情况才有所好转。到道光、咸丰时,较以前又增加了契税、当税、牙税等新税种,百姓上交“地方财政”的地租田制、赋则、耗羡、地丁银、漕粮、粮折、盐政、盐课等款目一文都不能少,而摊派支出中的祭奠费、仪宪费、驿站费、赏恤、采办、织造、教育费、养廉银等各种费用也一样都不能少——“派钱”属“驿站费”收费科目。从诸多收费摊派中不难看出,老百姓的负担有多重!不仅如此,道光年间,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只有个别不腐败的官吏,没有不腐败的衙门。”碑文真实地反映了西流河百姓对接待事项中分派“出人、出钱、出物”的怨气和不满。在多如牛毛的收费和摊派重负下,休说“永远不受苛索之苦”,就是想活命也难矣!生存在腐败黑暗、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被迫起来反抗,于是,国内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则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州正堂示》也折射出清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失民心者必失天下。鉴古知今,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九十年辉煌历程,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群众路线,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最大支持和拥护。因此,若要说谁才能使受奴役受压迫的劳苦人民“永远不受苛索之苦”,那么答案是唯一的,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特征。九十年来,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使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因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永远不受苛索之苦”的愿望,而且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行文至此,再回头看看《州正堂示》碑文,其中意义已不再只是简单的文物石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