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近代探索及当代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族精神”一词产生于十八世纪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中。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民族精神”蕴涵了一个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民族性格中的优秀品质,它将国家、民族、文化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持。

  二十世纪初,“民族精神”出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他们开始对其进行目标明确的探索。在此后的近代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民族精神的不同理解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主题。

  辛亥革命时期,国人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与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密切相关。革命派以“重塑国魂”为号召,通过从历史上寻求民族精神的象征来建立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为民族建国理论提供思想资源。梁启超则提出了“新民”思想,即以改造国民性为手段,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强烈民族国家意识的国民群体,由此引发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五四”时期,思想界对民族精神的关注围绕着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而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于民主科学的追求以及调和中西文化的思想主张为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到了抗战时期,发扬民族精神的号召与“复兴民族”的历史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民族精神成为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团结民众抵御外侮的重要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也因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从最初的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到融入抵抗侵略的时代主题,始终紧扣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使命,反映了近代爱国主义精神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人探索民族精神有各自的时代主题,但是他们的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历史、文化与民族性格这三个构成民族精神的要素,他们都承认民族精神蕴涵在历史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通过民族性格得到反映。但人们对构成民族精神的要素有着不一样的理解甚至是很大的分歧,正是在各种观点的争论中,民族精神的内涵得到丰富与发展。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和改良派都认同历史对于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但是革命派所宣扬的“国魂”却夹杂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因而他们提倡的“民族精神”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改良派提出融合各民族的“大民族主义”试图纠正这一倾向,并希望从改造民族性格入手,使得民族精神通过国民精神面貌的改变而显现。

  在“五四”时期东西方文化论战中,不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守”还是对于西方先进文化的推崇,都反映人们对于文化因素在民族精神中重要作用的认可。虽然论战双方各执一端,但是其中的合理观点却表达了这样一种认知:构建民族精神不仅要以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为基础,也要善于将外来文化的精华转化成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同时,民族精神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反映出新的时代要求,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不断给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十年代以后,知识界对于民族文化、民族性的深入研究使得人们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带有了更多的学术色彩,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也从学理层面得到了更多的启迪。思想争鸣与学术研究以不同的方式拓宽了近代中国人理解民族精神的视野,也成为了近代乃至今天我们认识、分析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近代中国人对民族精神的不懈追求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向理性化、近代化方向迈进提供了思想基础,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倡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我们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如何使民族精神的发扬与现代国家公民身份相契合,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实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如何实现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关于民族精神的探索过程,应该能给我们以启示。

  弘扬民族精神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精神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这些实践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弘扬民族精神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民族精神既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中,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因此,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一方面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一方面从时代的高度对文化传统中消极落后的一面进行批判,通过对文化传统的扬弃使民族精神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弘扬民族精神离不开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趋势为我们学习、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学习、引进一切有利于我们民族发展的优秀文化,使民族精神的发展跟上世界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当然,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近代国人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也不免存在弱点,但前人已有的探索毕竟为我们今天的继续努力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经过近代以来的不懈努力与奋斗,中国人民已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自主,中华民族正在和平崛起,走向全面复兴。因而,今天我们探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具包容性的胸怀。伟大的民族精神只有通过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实践,才能在社会上引起共鸣,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民族整体进步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倡导者、发扬者、实践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更新,使优秀的民族精神广为传播,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