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发展改革委: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和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我委制定了《山东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10-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一○年八月十日
山东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商品。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即“四散化”)的变革,提高粮食流通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和设施现代化水平,对于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我省粮食流通能力,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山东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和仓储能力建设,引导和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粮食流通现代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和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特制定《山东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0—2020年。规划实施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从2010年到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到2020年为第二阶段。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摆在全省经济工作的首位。山东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消费量、加工量位居全国第一,基于巨大市场需求,全省粮食现代物流得到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是粮食产销量大,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认真贯彻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粮食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建立了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省内粮食供求平衡有余,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粮源充裕。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4316.3万吨,省内消费量达4257万吨,省内流通量达4000万吨,充足的粮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为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二是市场主体多元化,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市场环境。我省稳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建立了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国有粮食企业实现了平稳改制,每个县都建立了1-2个较大规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总数达到1110家。截止2009年12月全省粮食收购主体达6034家,其中非国有占81.6%;全省拥有大型粮食批发市场19家,年交易量920万吨,成交总额209亿元,会员及商户2241家。2006年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1206.8万吨,发挥了粮食收购主渠道作用,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做大做强一批粮食现代物流企业。
三是粮食(油)储备制度和产销区之间协作机制的建立,为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创造了基本需求。近几年,国家和我省不断完善粮食(油)储备体系,构建产销区间长期稳定的协作机制,我省粮食储备规模扩大,年度轮储规模增加,粮食跨区流通量扩大,促进了粮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我省粮食供求总体平衡,但存在区域和品种性矛盾。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加强粮食流通引导,支持和鼓励产销区粮食企业发展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格局,促进了全省粮食产销衔接和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先后与福建、青海、天津、黑龙江等省开展粮食产销合作,调剂粮食余缺。每年约从省外购进粮食600万吨,销往省外1200万吨。
四是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作为粮食生产、消费大省,我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突出。我省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建设储备粮库、实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契机,积极落实省内配套资金和土地、税费等建设条件,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全省粮食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条件等不断改善,粮食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粮食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提高了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利用国家国债资金分三批共建设粮库项目58个,涉及库点60个,总投资12亿元,增加仓容210万吨。2004-2006年,安排省级财力1200万元支持省级粮食储备库建设。近年来,国家将济南、菏泽等7市列入全国内陆城市散粮物流节点布局,青岛列入沿海城市散粮物流节点布局,2009年启动了粮油仓储设施建设专项,重点扶持粮食(油)储备库、散粮发放接收设施、电子信息系统等项目建设,全省已有30多个粮食现代物流和粮油仓储项目得到中央补助投资近2亿元,拉动社会投资20多亿元。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省粮食现代物流水平,散粮中转、粮油仓储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到2009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粮食仓储企业(含中储粮企业)有715户,库区数1276个,全省有效仓容1879.4万吨(其中,国有有效仓容1346万吨)。除中央直属企业,全省有26户粮食仓储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总长度为26.9公里;有2户企业拥有专用码头,泊位数达8个,总吨位达12万吨。全省粮食仓储企业共有移动式设备4522台,各类运输汽车366辆,检化验仪器7724台,烘干机116台(套),输送机3291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发展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粮食流通主体综合实力弱。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粮食物流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利用效率低,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现象严重,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二是仓储设施不能适应散粮接卸的需要。现有完好仓容中能够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的比重很低,绝大部分平房仓不适应散粮接收发送的需要。
三是粮食流通方式落后。目前我省散粮汽车运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散粮火车和内河散粮船舶运输尚未起步。粮食大多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粮食收购环节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包装,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整个流通环节需要经过多次灌包、拆包,导致粮食物流成本高、损耗大、掺混杂质情况严重。
四是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粮食物流信息传递不畅,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需完善,信息资源亟待整合。
五是产销区协作关系不够稳固。与全国各粮食主产区、主销区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还有待继续加强和完善,省内产销区协作关系也不稳固,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面临的形势
从近几年供需趋势看,我省已实现了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2009年,全省粮食总供给5899.0万吨,省内产量4316.3万吨,省外购进566.8万吨,进口1015.9万吨;在我省粮食供给总量中,最主要的是省内产量,其次是进口和外省调入。全省粮食总需求5481.4万吨,省内消费量4257.3万吨,销往省外1181.8万吨,出口32.3万吨。全省粮食总产量略大于省内消费量,销往省外大于省外购进,进口大于出口,省内粮食从西部产区向东部销区流通。基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种植特点、加工能力和消费特征,我省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具有良好优势条件。实施《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迫切需要相应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配套,发展粮食现代物流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是粮食产量大。“十一五”期间,我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2006-2009年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4048.8万吨、4103.8万吨、4260.5万吨和4316.3万吨。从品种看,我省粮食种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将新增产能 750万吨(其中小麦增产320万吨,玉米增产430万吨),为满足新增粮食产能仓储物流需要,需要建设相应规模的粮食(油)仓储设施。
二是粮食消费量大。近年来,全省粮食消费总量保持在每年4100万吨左右,口粮消费年均稳定在1700万吨,工业用粮750万吨,饲料用粮1450万吨。未来十年,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全省口粮消费进入平稳增长期,粮食加工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口粮1800万吨,工业及饲料用粮2500万吨。搞活粮食流通,保障市场供应,将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带来巨大市场需求,也是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重要任务目标。
三是粮食流通量大。从国际看,我省粮食进口量逐年增长,2006-2009年进口粮食分别达386万吨、782万吨、825万吨、1016万吨,出口粮食稳定在30吨左右。预计到2015年进口量1200万吨,出口40万吨;从省际看,粮食跨省流通量呈逐年增加态势,2006到2009年,从省外调入原粮4884万吨,销往省外原粮3046万吨。加上中转和民间流通量,全省每年的省际粮食流通量约1220万吨。预计到2015年,省际粮食流通量1300万吨;从省内看,鲁西南、鲁西北粮食产量分别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0%和45%,粮食省内流向主要是由西部主产区流向东部主销区,每年流通量达4000万吨以上。预计2015年省内流通量5000万吨。加快推广散粮运输方式,构筑我省粮食临港国际物流节点、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省内粮食物流通道,实现跨省和省内粮食物流通道“四散化”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便捷、高效、节约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保障粮食安全非常必要和紧迫。
四是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重要作用。通过我省“四纵四横”铁路网、发达的公路网,北部,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连接;东部,通过烟大轮渡与东北主产粮区连接;南部,与江浙皖和长三角经济区等粮食主销区连接;西部,与河南、山陕等西部主产粮地区连接,是国家确定的六大跨省粮食流出主通道之一,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条件得天独厚。省内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水运及海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已形成以铁路、公路、航空、港口为主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到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3816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14.2亿吨,实际吞吐量达到7.3亿吨。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将会得到显著提升,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今后十年是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和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区位、交通等综合优势,促进全省粮食现代物流健康快速发展。
二、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未来十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产销流通量对仓储物流的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以国家确定的7个粮食现代物流节点城市为中心、73个粮食产能任务县和12个粮食产能后备县为重点,其他市(县、区)为重要补充,加快构建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加大对粮食中转仓、散粮接受发放设施、配置散粮运输工具等建设和改造扶持力度,与省内四大经济区域紧密联系,形成粮食“五大流通通道”,提升“七大节点城市”,建设“百余处仓储设施”,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我省粮食安全。
(二)指导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加强粮食物流节点、通道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粮食物流和粮食仓储建设重点项目,有序引导企业投资方向,着力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对全国性、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重点项目给予政策优惠和投资支持。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投资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鼓励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物流方式企业间的合理竞争。
3、突出产区、兼顾销区。全省粮食现代物流和粮食仓储项目设施建设向粮食主产地倾斜,适当兼顾销区,确保产区粮食外运顺畅。在粮食物流节点上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交通运输便利的粮食物流通道及散粮设施项目。
4、技术引领、鼓励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发展粮食
现代物流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粮食现代物
流领域的技术创新,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成熟的现
代物流技术和模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散粮物流通道、物流节点网络,建成完善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和粮食检验检测系统,完成粮食仓储、运输及相关设施的改造升级,实现粮食“四散化”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有效衔接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省建立粮食现代物流的系统化、社会化、集约化和信息化。
第一阶段(2010年到2015年),全省原粮流通量中散粮流通量的比重达到50%。
第二阶段(2016年到2020年),全省原粮流通量中散粮流通量的比重达到70%。
三、通道布局和重点项目
我省在黄淮海粮食流出通道中居于重要位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围绕粮食“四散化”流通方式变革,科学布局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节点,加快构建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实现与全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有效衔接,实现省内粮食产销区间顺畅、便捷、高效流通,服务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保障目标。合理布局省内粮食物流园区和节点,完善省内粮食物流通道网络,服务我省粮食生产流通及加工业发展。
(一)粮食物流通道布局
目前,全省粮食年流通量为5000万吨左右,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8000万吨,其中:省内粮食年流通量为5000万吨,跨省流通量3000万吨左右。主要流向广东、福建、上海、北京、天津、陕西、四川、广西、云南、东北等省市。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我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准确把握粮食流量、流向及其变动趋势,依托主要铁路和公路干线,全省规划形成5条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并围绕跨省通道,构建联接省内产销、加工区的粮食物流通道网络体系。
1、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山东省位于黄淮海小麦主产区,与黄淮海小麦流出通道相衔接,规划5条跨省粮食物流通道。
——鲁南-华南粮食输出通道。省内粮食输出地主要为菏泽、济宁、枣庄、临沂等市,省外粮食接收地为广东、福建及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品种主要是小麦、稻谷和少量玉米,占跨省粮食调出量的35%。
——鲁西-华北粮食输出通道。省内粮食输出地主要为德州、聊城、滨州等市,省外粮食接收地为北京、天津、河北等,品种以小麦为主,占跨省粮食调出量的30%。
——鲁北-华东粮食输出通道。省内粮食输出地主要为德州、滨州、东营等市,省外粮食接收地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品种主要是小麦,占跨省粮食调出量的35%。
——鲁中-东北粮食输出通道。省内粮食输出地主要为济南、淄博、潍坊、泰安、莱芜等粮食主产区,面向上海、江苏及东北三省等输出小麦,占跨省粮食调出量的30%。
——胶东半岛临港粮食输出输入通道。省内粮食输出地主要为济南、菏泽、济宁、潍坊、滨州、东营等粮食主产区,主要利用沿海港口条件向外输出小麦,同时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输入玉米、大豆,占跨省粮食流通量的60%。
跨省粮食流通的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和港口运输为辅。
2、省内粮食物流通道。我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布较广,粮食生产遍布济南、淄博、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粮食加工业主要集中在潍坊、济宁、德州、滨州等市。粮食消费除传统的胶东粮食销区以外,以济南、青岛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镇化步伐加快,粮食消费量逐年提高。综合以上粮食生产、加工和消费等因素,省内粮食物流流向主要为由西、南部向中东部地区输送的供给物流,形成粮食主产区到粮食加工聚集区、粮食主产区到省内粮食销区的物流通道网络。同时,该通道网络与跨省粮食物流通道互连互通,实现毗邻省份之间的粮食余缺调剂和功能互补。
省内粮食流通方式主要是汽车散装运输,依托省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乡村公路构成的公路运输网,承担省内粮食主产区到销区和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粮食流通。
(二)粮食物流节点布局
根据跨省和省内粮食物流通道布局,以济南、枣庄、潍坊、济宁、德州、聊城、菏泽等全国物流节点城市为中心,以淄博、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粮食主产市为重点,考虑未来十年我省粮食增产任务、潜力和对物流的需求,主要依托现有粮食仓储物流资源,提升和完善散粮配套设施,规划建设跨省粮食战略装车点和省内粮食物流节点,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形成长途跨省运输以火车散运为主、辅之以内河和沿海船舶散装运输,中短途范围内以汽车散运为主,公、铁、水等不同方式的联合运输和无缝衔接,覆盖全省、辐射周边、通达全国的粮食物流节点网络。同时,在粮食现代物流通道的辐射圈内,选择有充足的粮源或有物流需求的市县,建设改造部分粮食储备库,与物流通道上的物流基地、中心节点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节点网络框架。
1、跨省粮食物流节点布局
——鲁南跨省粮食物流节点。鲁南跨省粮食物流节点位于“鲁南经济带”内,包括日照、临沂、济宁、枣庄、菏泽5个市,2006-2009年区内年均粮食产量290.5万吨,粮食调出量年均57万吨,其中:日照55万吨、临沂15万吨、济宁73万吨、枣庄52万吨、菏泽89万吨。预计2015年、2020年省外粮食流出量分别达到70万吨、90万吨。区域内规划建设3-4个跨省粮食铁路散运战略装车点,规划建设改造粮食仓储设施22个,衔接黄淮海粮食物流通道,服务于东南沿海等粮食主销区。
重点建设项目栏(一)
山东省粮油交易网络平台项目、省粮油集团石臼粮食物流项目、日照粮食储备库、莒县粮食储备库、临沂市粮食储备库、临沭县鲁东南粮食仓储物流中心、济宁第一粮库、济宁第二粮库、梁山县粮食储备库、微山县粮食储备库、鱼台县粮食储备库、嘉祥县粮食储备库、汶上县粮食储备库、枣庄国家粮食储备库、枣庄市粮食储备库、滕州市粮食储备库、菏泽市粮油中转储备库、菏泽华瑞粮食储备库、牡丹区粮食储备库、曹县粮食储备库、单县粮食储备库、成武县粮食储备库。 |
——鲁中跨省粮食物流节点。鲁中跨省粮食物流节点位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滨州、聊城7个市,2006-2009年区内年均粮食产量290.5万吨,粮食调出量年均74万吨,其中:济南13万吨、淄博12万吨、泰安51万吨、德州157万吨、滨州85万吨、聊城126万吨。预计2015年、2020年省外粮食流出量分别达到90万吨、110万吨。区域内规划建设5-6个跨省铁路散运战略装车点,规划建设改造粮食仓储设施33个,衔接黄淮海粮食物流通道,服务于京津粮食主销区、东北三省等粮食主产区。
重点建设项目栏(二)
省粮油集团济阳粮食储备库、长清区粮食储备库、平阴县粮食储备库、济阳县粮食储备库、章丘市粮食储备库、淄博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桓台县粮食储备库、高青县国家粮食储备库、滨城国家粮食储备库、滨州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惠民县粮食储备库、阳信县粮食储备库、无棣县粮食储备库、聊城市粮食储备库、东昌府区粮食储备库、阳谷县粮食储备库、莘县粮食储备库、茌平县粮食储备库、东阿县国家粮食储备库、冠县粮食储备库、德州市粮食储备库、德城区粮食收储中心、陵县粮食储备库、宁津县粮食储备库、庆云县粮食储备库、临邑县粮食储备库、宴城国家粮食储备库、平原县国家粮食储备库、肥城市地方粮食储备库、岱岳区粮食储备库、宁阳县粮食储备库、东平县粮食储备库、莱芜粮食局辛庄直属库。 |
——东部沿海跨省粮食物流节点。东部沿海跨省粮食物流节点位于“半岛城市群”内,主要包括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7个市,2006-2009年年均粮食产量197万吨,粮食年均调出量为27万吨,其中:济南13万吨、淄博12万吨、东营52万吨、烟台15万吨、潍坊12万吨、日照55万吨。预计2015年、2020年省外粮食流出量分别达到40万吨、60万吨。区域内规划建设5-6个跨省铁路散运战略装车点,规划建设改造粮食仓储设施18个,衔接黄淮海粮食物流通道,服务于东南沿海粮食主销区及华东等地区。同时,改造现有港口粮食物流吞吐条件,进一步提升我省粮食从东北地区输入、向东南沿海输出和进出口的港口吞吐能力。
重点建设项目栏(三)
山东省粮油收储有限公司鲁中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威海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文登市国家粮食储备库、乳山市粮食储备库、烟台市粮食储备库、莱阳市粮食储备库、莱州市粮食储备库、招远市粮食储备库、海阳市粮食储备库、栖霞市粮食储备库、潍坊市粮食储备库、昌乐县粮食储备库、青州市粮食储备库、诸城市粮食储备库、寿光市粮食储备库、安丘市粮食储备库、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广饶县粮食储备库。 |
2、省内粮食物流节点布局
鼓励和支持各地粮食收纳库、农贸市场和粮食加工企业,配备散粮接收发放设备,作为省域粮食现代物流网络的基础收纳单位。在省内粮食现代物流通道上,选择有充足粮源和物流需求,条件较好的中转库、储备库和大型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建设省内粮食物流节点,规划建设改造粮食仓储设施29个,形成与跨省粮食物流铁路战略装车点及水运节点衔接,省内粮食收纳库互联,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省内粮食物流节点网络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项目栏(四)
省粮油集团临邑粮食储备库、山东淄博周村国家粮食储备库、省粮油集团宁阳粮食储备库、商河县粮食储备库、临淄区粮食储备库、薛城区粮食储备库、高密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昌邑市粮食储备库、寒亭区粮食储备库、曲阜市粮食储备库、兖州市粮食储备库、邹城市粮食储备库、郯城县粮食储备库、苍山县粮食储备库、高唐县粮食储备库、临清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武城县粮食储备库、乐陵市粮食储备库、禹城市粮食储备库、博兴县粮食储备库、邹平县粮食储备库、沾化县粮食储备库、郓城县粮食储备库、鄄城县粮食储备库、定陶县粮食储备库、东明县粮食储备库、巨野县粮食储备库、新泰市粮食储备库、五莲县粮食储备库。 |
(三)粮食综合物流园区布局
根据我省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状况,规划在济南、烟台、潍坊、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地区建设具有贸易、加工、储存、运输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吸引粮食加工、储藏、运输及食品企业向园区转移和集中,促进产业的集聚和融合,拉长粮食产业链条。以粮食物流园区为载体,实现粮食企业供应、加工和销售物流的一体化,逐步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供应链,推进我省粮食加工业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和改造部分散粮中转仓
在跨省粮食物流节点和省内重要粮食集散地,依托现有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和改造一批适应散装散卸的粮食立筒仓、浅圆仓和粮食集装箱中转站等散粮中转设施。建设标准为:粮食中转库、储备库的年中转量在30万吨以上。
(二)建设散粮接收发放设施
依托大型粮库、粮食批发市场以及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等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完善和建设与散粮运输车辆配套的卸粮坑、提升输送系统,提高散粮接卸能力。主要粮食物流节点上的大型平房仓要配备吸粮机、散粮倒运车、出仓机、装车机等散粮接收发放设备,对有条件的平房仓进行散粮进出仓设施改造,提高散粮发运及接卸能力。
(三)配置散粮运输工具
以实现散粮运输为目的,鼓励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增添散粮运输工具。在规划期内,根据国家推进不同方式散粮运输系统的进程,全省分期分批购置散粮火车皮、散粮汽车和散粮集装箱。
(四)建设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实施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扶持3个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6个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和若干个城乡粮食集贸市场,形成以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城乡粮食集贸市场为补充,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新型粮食流通体系。对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和鼓励其发展网上交易、现货合同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发挥在粮食交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粮价形成方面的龙头作用,使其成为我省粮食信息行业的领军企业和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对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在保证仓储、装卸、交易等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完善其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功能;对城乡粮食集贸市场要逐步完善其基础设施服务条件。
(五)建设粮食物流信息系统
1、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山东省粮食信息网为依托,在现有信息平台基础上,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覆盖范围,建设成为黄淮海区域乃至全国的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粮食购销、储存、加工企业及粮食物流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发布管理,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2、粮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0个左右符合条件的粮食物流相关企业(包括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储运公司和大型粮食批发市场等),建设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满足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采集基础信息的需要。
(六)建设粮食质量监测体系
规划建设省级、区域和企业三级粮食检验检测系统。
1、省级粮食检验检测机构。改造提升山东省粮油质量卫生检验监测中心,使其能够承担粮油质量卫生全部参数的检测及有机、绿色、无公害粮油产品检测任务,同时承担对区域粮食检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
2、区域粮食检验检测机构。分别在济南、青岛、东营、烟台、济宁、日照、临沂、德州、菏泽规划建设9个能够承担国家粮油质量、卫生标准规定的全部参数检测的区域粮食检验检测机构。
3、企业粮食检验检测。支持粮食企业配置相关检测设备,承担本企业粮油检测任务。
(七)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按照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组改制和粮食物流资源重组整合步伐,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提高粮食行业总体竞争力。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通过整合省内大型粮食购销企业的物流资源,联合中储粮等全国性粮食物流企业,组建省内大型粮食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广泛开展内外交流,加强区域合作,坚持以质取胜,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1、改造提升传统粮食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动传统粮食物流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加快技术和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步伐,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支持粮食仓储、运输等传统粮食企业改造仓储设施,提高粮食进出库机械化作业水平;调整车型结构,配置散粮专用车辆,发展单元化散装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成为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引导粮食批发市场转变传统经营模式,积极开展物流业务,拓宽发展空间。
2、积极发展粮食制成品物流。随着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成品粮及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大。在搞好原粮流通的基础上,鼓励我省粮食物流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发展粮食制成品物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3、着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依靠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实现粮食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农户→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将粮食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我省粮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支持我省部分粮食龙头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建立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供应链,统筹配置各环节资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引导大型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以满足城乡居民对食品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目标,创新技术、经营、管理和服务,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打造一批驰名中外的鲁粮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4、发展为粮食物流服务的关联产业。引导各类机械制造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积极研发更加高效便捷的散粮运输车辆、输送机械和散粮集装箱等市场急需的粮食物流设备。引导信息企业加快适用型粮食物流软件的研发、升级和推广应用。鼓励物流咨询、策划、信息、法律服务等专业性中介机构的发展。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发挥好规划对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引领作用。要以实现跨省粮食物流通道、省内粮食物流通道粮食“四散化”流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科学配置、掌握节奏”的原则,抓紧制定各市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努力提高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展开。要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对规划内的项目要超前谋划,不等不靠,通盘考虑本地本部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配套措施,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早开工建设,早发挥效益。要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和方向,推进重点通道和重要节点粮食物流项目建设,未列入规划的项目原则上不予考虑和扶持。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合理布局粮食现代物流项目,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二)创新体制
1、培育市场主体。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04]54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16号文件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鲁政发[2006]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转换粮食流通企业经营机制,推进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改组改造,使粮食流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加快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类主体,特别是大型物流企业进入参与我省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仓储设施的社会化和运输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以推动散粮流通为契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2、创新管理机制。以现代储存技术、运输技术、装卸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主要物流通道“四散化”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快捷高效、节省成本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
3、加强产销协调。建立有利于产销区协作发展的支持体系,加强粮食产销区利益协调,在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实现散粮物流的无缝对接,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三)政策扶持
1、用地政策。对主要节点的省级粮食现代物流园、国家及省重点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在用地安排上予以倾斜,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
2、税收政策。对规划建设好、辐射带动强的粮食物流中心,经省政府同意,授予“省级重点粮食现代物流园”称号,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符合条件的粮食现代物流企业,推荐申报物流税收试点企业。粮食物流中心(园区)建在开发区的,经批准可享受开发区相关优惠政策。
3、价格税费政策。改善运输组织方式,合理调整铁水运输比价关系,减少各种不合理的运输附加费用,降低散粮运输成本。符合条件的散粮运输工具享受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政策,对其过路、过桥、过闸费实行减免,降低散粮运输成本,促进散粮运输发展。粮食物流企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工业价格。
(四)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财政拨款或贴息的方式重点扶持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大的重点粮食物流项目。对列入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和粮油仓储专项的项目,各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补助。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投资”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引导各类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积极为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和粮食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鼓励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企业进入粮食物流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粮食物流装备、设施与技术的投入,推进粮食物流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重视对资本市场的利用,鼓励粮食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中心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
(五)人才支撑
建立健全粮食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制度,完善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大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选送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或到物流发达国家进行深造。加快引进急需的粮食物流专业技术人才,调整优化粮食物流从业人员结构。完善人才引进柔性机制,聘请国外专家参与粮食物流经营、管理,带动我省粮食物流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六)优化市场环境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粮食物流市场体系,消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整合现有粮食物流资源,推进仓储设施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加强物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等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依法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