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可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职业教育的国家,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制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50%以上的德国人拥有双轨制职业教育文凭,职业教育的高度普及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接受密不可分,其法律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地位。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形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源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向分流。德国实施12年义务教育,其中,小学6年毕业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转入主体中学、文理知识好的学生转入文理中学、介于两者之间的进入实科中学,此为3年期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相当于我国初中)。初中毕业后实行第二次分流,进入4年期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相等于我国高中),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之后可升入大学;其他学生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年龄段为15-18岁,学制3年,毕业后可直接就业。

  这种双向分流可出现交叉情况,如学生读了一阶段的普通高中后,发现学业跟不上,可随时转入职业学校就读;同样,如果初中阶段选择了职业技术学校,日后有就读大学的意向,可转到文理学校就读。

  二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基本内容。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核心和主要形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企业为“一元”, 职业学校为另“一元”,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体制。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强化,毕业即可熟练地走上工作岗位,最终给予学生就业的便利。

  双元制职业教育年限一般为三年,小班教学,每个班30—35个学生。其教学组织过程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学场所的“双元性”,即学院内的理论教学与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双方合作实施教学任务,实现其既定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专业门类分为技术、经济和社会事业三个大的领域,各个领域按实际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专业重点。

  三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1、目标性。教育思想是以能力为本位,学生接受的是专业培训而非针对某些学科的学习,以企业主导的实践培训为主,包括职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能力与工作环境、工作方法的培训等。

  2、法规性。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其基本法律有三,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同时拥有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规定了企业和学校双元打造技术人才的义务,使公众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促进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3、实用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实用为本位的模式,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在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
  4、公平性。德国职业教育遵循“宽进严出”和公平原则,确保考试不受培训机构影响的独立性、客观性,“双元制”采取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客观、公正、规范的考核办法。行业协会专门设有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的考试委员会,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