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蓝”绘就发展路线图—威海蓝膜光热科技有限公司诞生侧记

  翻开环翠区羊亭镇西城科技产业园的规划设计版图,一块蓝色区域尤为引人注目,这里是威海蓝膜光热科技有限公司的规划区。而现在,踏入产业园略带芬芳的公司驻地,一座座钢结构厂房已然矗立眼前。
  一、一支研发团队,勇闯大江南北
  威海蓝膜光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浙军,是中国磁控镀膜技术领域赫赫有名的专家,曾就职于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上世纪末,他带领着自己的研发团队,辗转中国大江南北,开辟了真空磁控镀膜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掌握真空磁控镀膜核心技术的专家。
  真空磁控镀膜技术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早期主要应用于特种材料及核工业。随着经济发展,这项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民用产业,如高强度耐磨刀具、节能玻璃、液晶显示屏等领域。发现商机的张浙军,毅然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并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专门进行真空磁控镀膜相关技术研发,包括阳光控制薄膜镀膜、低辐射LOW-E膜镀膜等技术。
  过硬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让张浙军的团队颇受市场欢迎,他们开始奔走于沈阳、浙江、湖南等地的各大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全部打通,张浙军团队的技术得到了国际认可,越来越多的订单也飞入了他们驻点的企业。
  2007年,我国新实行的建筑节能法规定了商业建筑与政府性建筑的强制节能标准,根据这项法规,要达到相应的节能指标就必须使用LOW-E节能玻璃,于是,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尽管当时市场爆发性需求旺盛,但是主要生产设备、工艺配方却全部来自国外。
  为了彻底摆脱国外垄断,公司及团队依靠自主创新,开发出了中国自己的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生产设备及工艺。目前,他们研发的相关生产设备及技术已经服务于山东金晶集团、浙江富阳镀膜玻璃有限公司等企业,并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
  二、研发先进生产线,抗衡国外产品
  自主创新不止步,随着研发团队的不断成熟,公司又进入太阳能光热领域,先后投资500万元研制光热蓝膜生产装备及相关膜系工艺技术。在欧美市场,太阳能集热器主要采用平板形式,而我国则主要采用玻璃真空管型集热器。近年来,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管式集热器无法在高层建筑使用、无法采用承压系统,且玻璃管易破碎、难维护,严重制约了太阳能热利用范围的扩大。因此,更能满足建筑一体化的板式集热器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集热器核心部件——光热蓝膜板,我国始终依赖国外进口。
  张浙军毅然决定,开辟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蓝膜生产装备及技术道路。他和团队赶赴欧洲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自己的蓝膜膜系产品进行反复试验,致力研发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镀膜蓝膜生产线及蓝膜膜系工艺。张浙军团队根据多年的设备制造经验,结合国内设备需求现状,经过一年多的辛勤研制,终于开发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型连续卷绕式真空磁控蓝膜生产线及相关生产工艺。相比庞大的德国设备,张浙军团队开发出的生产线可谓精悍适用,并且其开发的蓝膜膜系产品光学性能稳定,耐盐雾等物化性能远高于国外产品。
  于是,2013年底,威海蓝膜光热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环翠区羊亭镇西城科技产业园,并于今年年初开始基础建设。经过半年多的施工,生产车间已初具规模。威海蓝膜光热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陈刚说,有件事情促使他们加紧建设。“近来经常有相关公司咨询蓝膜产品情况,可见蓝膜市场正在国内不断扩大,等我们的生产线建好,产品将更适合我国市场需求,到时可全方位同国外产品进行抗衡,甚至出口国外市场!”据介绍,蓝膜公司一条生产线,可实现年生产120万平方米的蓝膜,满足供给50万套热水器使用,直接带动近20亿元的产值。“到那时,国内相关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将出现几何式增长。”注视着建设中的厂房,陈刚说,很幸运,选择了这个可改变中国产品技术的那一抹“蓝”。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