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发展目标,武汉市启动工业倍增、城建攻坚等计划。昨日,武汉市宣布启动服务业升级、自主创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国际化等四大升级计划,向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再迈一步。
服务业升级
武汉服务业增加值2016年达7000亿
中心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城区,发展工业——这是武汉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记者昨从武汉市政府获悉,该市将正式启动“服务业升级”计划,重点打造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房地产、会展旅游等十大产业,并将配套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力争到2016年,该市服务业增加值达7000亿元以上,进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去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为3833亿元。《计划》提出,到2016年,物流业增加值达1500亿元,基本建成服务中部、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物流中心;到2020年末,成为国内供应链管理中心和亚太地区重要联运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到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2万亿元,基本建成中部购物天堂;初步建成区域金融中心,3年后金融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同时打造蜚声海外的旅游业集群,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亿元。
同时,该市还计划实施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培植百强服务业龙头企业,2016年力争拥有千亿规模的优势产业达到5个,营业收入过百亿的服务业企业达20家左右。“一副药对一个病症。”武汉市发改委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针对“十大产业”,逐项出台具体支持政策。比如,探索物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支持政策;引进电子商务巨头,在硚口建设电子商务园区;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成立民间资本服务机构;对入软件产业园区的企业减免房租;组建改建专业化大型国有控股旅游集团,对荣获国际5A级旅游景区予以奖励等。
建设创新中心
顶尖创新团队最高可获亿元资助
掌握世界一流技术的创新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巨额资助。昨日,《武汉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获该市常务会原则通过,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武汉提出,2016年要建成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创新中心。究竟何为“国家创新中心”?昨日,武汉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说,衡量城市资助创新能力有四大指标,分别是: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投入、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此,武汉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该市提出,全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去年的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0亿元;对引进和掌握了世界一流成果和技术的创新团队,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助;对新认定的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均给予150万元补助;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
另外,武汉还将设立2000万元市级创业种子基金和5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优先支持孵化器初创企业、大学生创业级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对在汉创业的大学生,在保障房供应上给予政策倾斜。
到2016年,武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要从去年的1353亿元跃升到4000亿元以上,总产值突破13000亿元。
更加国际化
外国领事馆及政府机构 3年后有望达10家
“国际范”的武汉啥模样?昨日,武汉市描绘3年后蓝图:市民在家门口可上国际知名大学;住外籍人士集中居住的国际社区,可尝到地道的法国料理……
昨日,《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2013—2016)》获市政府通过,记者获悉,2016年,武汉将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国际活动的首选之地、外商投资洼地、国际机构的聚集之地及生态环境最美的国际文化名城。
近年来武汉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然而,在汉的外国领事馆、跨国公司数量、举办国际会议次数等指标仍与北京、上海有较大差距。目前,武汉已有法国、美国、韩国设立了3个领事馆,馆址均位于汉口建设大道商务集聚区。昨日会议透露,武汉将加快领事馆区建设,筑巢引凤,吸引和争取更多国家来汉设立领事馆。当前,领事馆区选址已定在汉阳墨水湖南岸,紧邻江城大道,交通便捷,走三环到天河机场仅需半小时。《计划》提出,2016年,外国驻汉领事馆及政府代表机构数量有望突破10家。同时,政府还将打造1-2个标准国际社区,引进1-2所国际知名大学落户武汉,兴建2-3所国际学校和医院,让外籍人士留得下,住得好。据介绍,2016年,在汉居住的境外人士将突破5万人。
建设宜居城市
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全年300天空气达标
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经济发达之城,更是宜居之城。昨日,武汉市政府同时宣布,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制订“行动计划”,重点突破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和群众环境满意度三大指标,争取2016年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届时,一系列环保指标必须达标,包括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85%以上,达300天;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80%以上等等。
对照国家和湖北省考核标准,2012年,武汉市27项创模指标中,有19项达标或基本达标,还有8项需要突破。其中,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和群众环境满意度三大指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而据武汉市环保局透露,2012年,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7%;但到了今年,一季度优良天气仅56天,优良率只有62.2%,压力巨大。
按照计划,到2016年,武汉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要力争达到85%以上。为此,该市启动PM2.5污染防治整治,严格整治“冒黑烟”车辆,2015年淘汰所有登记注册的运营“黄标车”,加强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及餐饮油烟综合治理等。针对水环境,会议明确,在未来几年里,武汉将加大湖泊保护,实施南湖、墨水湖、黄孝河、巡司河等重点湖泊综合治理,加快重点湖泊截污工程。在治污的同时,加强梁子湖、木兰湖、道观河、沉湖及涨渡湖等现有水质优良湖泊的保护。
专家建言
武汉应奋力向产业链高端冲刺
“武汉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中南财经大学MBA学院院长胡立君表示,服务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任何一座现代化城市,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在六成以上。
而目前,武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47.8%,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13位。
胡立君说,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武汉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他建议说,相比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武汉更应该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
这与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想法不谋而合。叶青说:“建议武汉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业、设计业,和具有革命性技术的创新服务业。”叶青举例说,比如机器人产业、3D照相馆等,这些从零开始的服务业,都将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背景资料
武汉逐梦国家中心城市
●从清末开埠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近200多年时间里,武汉一直处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步入上世纪90年代,武汉的GDP排名直线滑落,一度不及大连、青岛等非省会城市。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疾呼:“武汉在哪里?”
●2010年,国务院在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指出,武汉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2011年12月25日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向近1000万武汉市民发出了复兴大武汉的呼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要当仁不让!”
●2012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湖北武汉时,明确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2012年数据)
北京 76.4%
广州 61.5%
上海 60%
天津 46.9%
重庆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