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人社部25日联合召开发布会对外披露,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2016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抓好“九项重点任务”。
十项改革试点
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
【试什么】国资委将向试点企业董事会授予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工资总额备案制管理和重大财务事项管理等6项职权。
【谁来试】国资委将在原有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再选择3至5户核心业务处于竞争领域、董事会运作规范有效的企业进行试点。地方国资委可自行确定试点企业数量。
【怎么试】试点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启动。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制订相关文件。
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
【试什么】落实董事会在经理层成员选聘、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职权;界定国资监管机构、企业董事会、企业党组织在经营管理者选聘和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等。
【谁来试】试点工作将在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直接监管的国有独资、控股的一级企业进行,国资委和各省市将分别选择3至5户企业进行试点。
【怎么试】采取公开遴选、竞聘上岗、人才中介机构推荐等市场化方式,遴选、吸纳一批优秀人才到国有企业。
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
【试什么】在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基础上,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谁来试】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的单位中,优先选择2至3户主业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商业类企业试点,同时鼓励中央企业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二三级公司开展试点。
【怎么试】对职业经理人,主要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实行市场化薪酬,聘任关系终止后,一并解除劳动合同,自然回到人才市场,体现“市场化来、市场化去”的原则。
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
【试什么】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制度。
【谁来试】选择处于竞争性行业或领域、已实行或正在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中央企业开展试点,每类企业选择2至3家,数量控制在4至6家,试点人员为市场化选聘和管理的职业经理人。
【怎么试】到2020年左右,全面形成与国有企业负责人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和业绩考核评价办法。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
【试什么】试国资委与企业的关系,探索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方式;试国有资本如何开展专业化运营。
【谁来试】国资委将选择3至5户企业开展试点。诚通集团和国新公司两家中央企业已被确定为试点企业。
【怎么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等方式,投资、持有和运营国有股权。
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
【试什么】探索中央企业重组整合的路径选择和具体模式;探索企业重组后,实施业务整合、消除同质化竞争、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做法等。
【谁来试】国资委将坚持成熟一户、推进一户。
【怎么试】根据国家战略需要,探索在中央企业之间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专业化重组、组建股份制公司的有效做法,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发展。
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试什么】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多元化投资,形成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谁来试】目前试点遴选工作仍在进行,今年上半年将确定首批试点企业。
【怎么试】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试点。试点中引资规模要达到一定比例。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
【试什么】试点主要探索在什么样的企业实行员工持股,以什么样的方式实行员工持股,员工怎样转股退股等,确保公开透明,防止利益输送。
【谁来试】今年计划在中央企业层面选择10户子企业,指导各省市分别选择10户企业开展试点。中央一级企业暂不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怎么试】相关文件印发后,将正式启动首批试点。
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试点
【试什么】打造“阳光国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谁来试】在中央企业中选取部分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企业作为试点,同时在省级国资委中选择1至2个省的省级企业进行试点。
【怎么试】今年计划在中央企业围绕董事会信息披露、财务信息公开等方面开展试点。国资委将建设统一的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平台。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
【试什么】目前,国有企业仍存在大量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谁来试、怎么试】计划选择2至3户中央企业整体推进所办教育机构深化改革试点,选择2至3个城市开展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试点。
解读1
针对董事会“有形无神”
“有形无神”!尽管已有85家央企建立规范董事会,但这依然是外界对于国企董事会的评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董事会职权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管人”“管事”“管薪资”,即将开展的试点中,企业董事会将获得这些职权。记者注意到,在国资委前期开展的试点中,已有一些企业获得“选人权”和“管事权”,比如,新兴际华、中国节能等央企实现由董事会选聘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江西等一些地方国资委也已开展企业“自主拓展、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等授权改革试点。
解读2
国资监管机构变身“股东”
管得太多太细,是一段时间以来各方对于国资监管机构诟病最为集中之处。此番试点一项重要目标是探索国资监管机构与企业的关系。
从透露信息看,随着试点开展,国资监管机构将朝着“股东”方向变身,其与国企的关系,将逐步趋近股东与公司。为此,国资监管部门将做重大调整,国资委正在研究制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方案,将对现有工作机构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
解读3
布局瞄准“命脉”和“民生”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肩负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重责。根据试点计划,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将以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和资本整合等,投资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支柱性产业。
据观察人士分析,在此轮试点中,国有资本将向“命脉”和“民生”领域集中,国防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粮食安全等“命脉”领域,养老产业、扶贫开发、环境产业等“民生”领域将是国有资本流动瞄准的重要方向。
解读4
国企负责人薪酬将公开
想了解国企负责人薪酬?登录国企信息公开平台即能查询,这样的信息平台,已经提上改革试点议事日程。
根据国有企业信息公开试点计划,国资委将建设统一的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平台,规范披露国有资本整体运营和监管、国企公司治理以及管理架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关联交易、企业负责人薪酬等信息,为社会公众查阅信息提供便利。
解读5
央企重组推“铁塔”模式
此番试点计划提出要探索中央企业重组整合的有效模式,同时探索企业重组后,实施业务整合、消除同质化竞争、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做法。
记者注意到,中央企业在前期兼并重组实践中已初步探索出以铁塔公司为代表的共享竞合模式、以国家电投为代表的产业链纵向联合模式、以中国中车为代表的产业链横向联合模式,其中,铁塔模式在国资系统备受推崇,有望在接下来多个领域企业改革中重点呈现。
由三大电信运营商在2014年7月出资成立的中国铁塔公司,成功实现通信行业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提升效率效益,2015年承接三家电信企业建设需求达58.4万个,节约行业投资近500亿元。
解读6
稳妥推进垄断领域混改
此番计划明确,将推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垄断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并指出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的多元化投资,形成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过,从有关方面透露信息看,这些领域混改将坚持宜改则改、稳妥推进,步子不会太大太急。据记者了解,试点中将对引资规模以及股东提出一定要求,目前试点遴选工作仍在进行,具体试点企业尚未选定。
关注
高管高薪要配高风险
根据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和人社部的试点计划,国企领导选人用人将分为三个
与“三轨制”相对应的,是国企三类人薪酬差异化改革。此次改革试点将着力于“高薪要配高风险”:对于组织任命的企业负责人实行严格薪酬限制,市场化选聘的经营管理者实现上限调控,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
薪酬不能“一刀切”
据记者了解,近两年央企国企领导限薪之后,不少国企薪酬出现“上级降、层层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企二三级子公司的活力。
一家旗下拥有多家合资公司的国有大型车企一把手对记者表示,如果是简单从上到下“一刀切”,这种薪酬制度对一些完全市场竞争性企业影响比较大。“国企改革的一个痛点就是激励机制不明确,内部活力不够,人才流失严重。”上海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说,要通过用人方式和薪酬机制的改革,真正打破“三铁”:企业人事上的铁交椅、分配上的铁工资、劳动关系的铁饭碗。
防止用人“体内循环”
一些专家表示,央企董事会选聘总经理改革试点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要防止用人“体内循环”。有统计显示,自2003年以来,央企公示的高管人选中,来自本系统内部的占42%,来自具有国资背景的占47%,只有11%左右的人选来自外部。
专家认为,职业经理人试点推开后,由于国企原有的高管更加熟悉企业情况,更容易通过“身份转换”,跳出体制变身职业经理人,从而享受市场化的高薪。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一定意义上会造成国企高管的“体内循环”。
另外,对于国企选用人才能否提高效率,选聘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管,专家建议还需完善考核与追责制度。
员工干得好可持股
在关键岗位工作且干得好的员工有望持股,分享企业发展红利。备受关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将在此番试点中实现突破。
不过,有关方面对试点范围进行严格规定:中央一级企业、金融、文化等国有企业暂不参与本次试点。试点计划并明确,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机构任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持股,外部董事、监事(含职工代表监事)不参与员工持股。
相关
2016年“九项重点任务”
过去的2015年,国有企业顶层设计取得重大进展。去年9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11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相继出台,以指导意见为引领、以若干文件为配套形成的“1+N”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介绍,2016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的考虑是牢牢把握“三个导向”、坚持“两个聚焦”、抓好“九项重点任务”,努力改出“五个新”。
其中,“九项重点任务”分别是:
一是尽快完善“1+N”文件体系,基本完成国企改革顶层设计;
二是深入推进“十项改革试点”,在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上尽快形成突破;
三是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四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中央企业实行分类考核、分类监管;
五是加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在中央企业集团和子公司两个层面大力推行公司制;
六是推进董事会建设,使绝大多数的中央企业建立起规范董事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七是推动中央企业重组调整,压缩管理层级和法人层级,优化国有企业结构布局;
八是强化国有资产监督,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九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在改革中同步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