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企改革成为市场关注热点。继上海国企改革相关概念股井喷之后,深圳、天津等地的国企改革概念股也活跃起来。
与市场活跃行情相对应,国企改革呈现加速态势,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正逐步突破。上海、广东等25个省市制定细化方案;近40个地级市发布了2016年国企改革工作计划。分析人士表示,今年是国企改革政策落实的一年,随着去产能步伐明显加快,国企改革重组或将集中在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上,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将取得明显实效。
国资改革遍地开花
地方国资近日再度掀起整合热潮。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有50多家地方国企上市公司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或其他重大事项而停牌。
作为全国地方国资的“第一重镇”,上海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管好国资、放活国企。
7月29日,上港集团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上海城投于7月28日将其持有的上港集团股份3亿股(占上港集团总股本的1.29%)换购上海国企ETF(Exchange Traded Funds交易所交易基金)份额。
另一家沪上公司交运股份同日公告称,持股5%以上股东久事集团于7月28日将其持有的交运股份3449.49万股股份(占交运股份总股本的4%)换购上海国企ETF份额。
上海国企ETF是由汇添富基金公司在中证上海国企指数基础上发起设立,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指数基金。上海城投在发给上港集团的函中表示,以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换购上海国企ETF份额,目的在于支持参与上海国资流动平台建立,进一步丰富所持的资产组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分享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的价值增值,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久事集团也表示,换购的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金兴明介绍,下一步将以创新资本运作为突破,加快国有资本有序流动,鼓励投资者通过换购ETF基金份额,实现股份流转。同时,还将筹建不良资产处置平台,用市场化手段加强余值管理。
为国资流通搭建平台,上海2015年建立起国际集团、国盛集团两家企业,充当部分国有股权的持股主体、国资运营的执行主体、部分一般性竞争领域国资退出的主要通道。
其他地区的国企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7月18日,重庆市召开全市部分国企改革发展专题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企优质资产证券化,充分整合国有企业的各种优势资源,促进全市各类企业共同发展。
从2015年3月起,山东18户省管企业30%的国有资本,分两批被划转至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涉及资本金180.65亿元,对应的权益资产600多亿元。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新文表示,山东国企改革,核心是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省国资委和社保基金理事会分别作为出资人,对省管国有资本进行管理,在省属一级企业形成了股权多元化的局面,这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江西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大力推进开放性市场化战略重组,打造国企改革的“江西样板”。目前,江铜集团、江西省旅游集团等5家省属集团混改正有序展开,江西省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绿色产业集团等企业重组改制正加快推进。
此外,广州、深圳等地也加快推进本地国企改革。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广州将通过资本融合和资金支持促进市属国企创新发展,推进科技企业上市。深圳市国资委已被确定为全国国资系统改革试点单位,而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旗下10多家试点企业改革方案也已经基本成型,经完善报批后开始陆续推进实施。深圳市国资委层面将研究设立1500亿元的国企改革与战略发展基金。
央企重组步伐加快
8月3日,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与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重组大会,挂牌成立中国旅游集团公司。重组后的中国旅游集团公司将成为产业链更完整、业务协同优势更明显的中国最大旅游央企。
7月15日,国资委宣布,中国中纺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中纺集团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7月13日,国资委发布关于组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的公告。在央企纷纷重组并购做“减法”的“大潮”中,此次中国航发的组建做出了一次罕见的“加法”。有分析指出,此次中国航发的组建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众多央企未来的发展轨迹充满多元的变数,并不能盲目地认为重组并购做“减法”是央企的发展趋势。国资委会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调整央企的步伐,依据实践决定做“减法”还是“加法”。
7月6日,保利地产与中航地产均发布停牌公告,称保利集团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筹划关于所属地产业务资产的重组整合方案,其中可能涉及上市公司的业务资产。有业内人士表示,保利地产与中航地产重组整合“事发突然”。中航工业原董事长林左鸣在今年4月份离职,他在2008年时就提出10年以后中航工业要达到1万亿元的目标,但是2015年,中航工业营业收入仅3802亿元,与万亿元目标想去甚远,而且与2014年的3940亿元相比,下滑3.5%。
日前,国务院印发《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央企业战略定位更加准确,功能作用有效发挥;总体结构更趋合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意见》同时明确下一阶段推进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的重点工作,即“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国资委成立的13年来,中央企业由196家减至105家。目前,中央企业集团层面重组步伐不断加快,5组10家中央企业重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还有几组重组工作正在酝酿之中,到2016年年底之前,中央企业户数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内。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以国资改革促国企改革”也是一种解题思路。通过兼并重组进而将原先只负责资产经营的国企,组建成为国资运营和管理的平台,显然又正合国企改革的规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是重组的又一推手。比如中国五矿与中冶的组合,更深层次的表现是中国金属矿产公司投资公司的出现。
国资委的“加减法”下半年可能密集上演。近期公布的国资委上半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展情况通报提到了下半年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大中央企业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提升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此前表示,央企之间的整合不是“拉郎配”,重组方式以企业为主,按照市场化方式规范,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成熟一户推进一户。
业内人士表示,在“大企业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按照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与央企内在的瘦身健体的需要,中央企业在2020年组合成80家左右有创新能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公司”,将是极有可能出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