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海洋优势  延伸产业链条

——荣成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长500公里,是全国渔业生产大县,水产品产量连续35年位居全国县级首位,20164月被批复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依托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推动以渔业为代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作进展和取得成果

(一)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融合发展空间。依托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一产接二连三推动海水养殖向休闲渔业转型,紧紧抓住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挖掘渔业的三产属性,把建设海洋牧场、发展休闲渔业,作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来抓。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支持发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休闲海钓、海上观光采摘、海鲜美食和渔家乐,荣成先后投入3.5亿元,实施海洋牧场项目23个,涉及海域55万亩,成为全国优质高端的“海上粮仓”。目前已培植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家、省级海洋牧场11家,基地总数居全省县级首位,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2016年,全市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收入30多亿元,带动渔民增收6亿多元。今年7月份,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现场会在荣成召开。推动海洋捕捞向食品加工拓展,出台了鼓励远洋渔业企业回运自捕水产品的相关规定,通过优先给予渔业资源捕捞配额、将燃油补贴发放与回运比例挂钩等措施,调动企业回运加工积极性,引导企业由捕捞融入精深加工链条。2016年,全市远洋渔业捕捞产量31万吨,其中回运21万吨,回运比例达到68%引导传统海洋食品产业由粗加工向海洋精深加工转型,加强园区规划建设,积极开发冷冻调理食品、海藻、海产罐头、海洋休闲食品等产品,实现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转变。全年海洋食品加工量达到266万吨,销售收入1338亿元,食品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1%

(二)实施龙头带动,集聚融合发展动力。荣成市海洋食品加工产业基础雄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25家。我们依托涉农二产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园区的吸附作用,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在龙头带动上,通过土地、养殖海域等流转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到农村、沿海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有近20万亩耕地、60万亩海域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有力带动了农(渔)民参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在载体打造上,按照要素集聚、产业融合的原则,先后规划建设了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海洋高新产业园、石岛冷链物流园等5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吸引农(渔)产品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多业态、多功能的产业融合发展载体。目前,五大园区已吸引入驻企业300多家,年加工交易农(水)产品200多万吨,带动农户1.2万户。其中,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继浙江舟山之后,农业部批复的第二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也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基地启动建设以来,采取兼并、收购、租赁、入股等方式,已整合养殖海域1.6万亩,带动500多家养殖户参与基地生产;同时,规划建设了10万吨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库、干海产品加工园、水产品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交易客户80多家,实现了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

(三)培育新兴业态,丰富融合发展模式。在抓好传统产业融合的同时,加强对新兴业态的培育,推动涉农产业融合互动、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立足全市海洋资源,经省金融办批准,建成全省唯一一家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海洋商品交易中心,由好当家、赤山等8家渔业龙头企业参股,着力打造集海洋商品贸易、物联网金融、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海洋商品交易平台和定价中心,目前中心已上线海带、鱿鱼、鱼粉等大宗海产品十大类30多个品种,预计2017年底交易额将突破10亿元。依托石岛、龙眼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积极培植外贸新业态,建成全省食品行业唯一的皇朝马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食品加工中小微企业提供通关、保税仓储、产品检测、金融等一条龙服务。二是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围绕构建渔业增产增效和渔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产业优势,依托现有港口、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不断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冷链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冷链物流库容达到220万吨,年周转货物价值突破1000亿元,极大提高了一二产业发展效益和水平。国家冷链物流高峰论坛在荣成召开,制定中日韩冷链物流标准,培植冷链物流星级企业。2家企业通过国家5A5星级冷链物流企业专家评审,3家企业通过4A3星级冷链物流企业专家评审。三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从建设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搭建农村电商对外合作平台、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打造农产品电商产业链等方面入手,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截止6月底,全市拥有各类涉农网店2400多家,较年初增长近800家;上半年实现农产品电商易额4亿元,同比增长29%;进入2016年全国农产品电商50强县。

(四)强化要素保障,增强融合发展活力。注重发挥政策、金融和科技服务作用,推动产业融合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在政策引导上,出台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鼓励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产业融合步伐;五年安排2亿元,实施百千万英才计划,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设立股权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激发涉农企业和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在金融保障上,面向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村,设立了助保金贷款和个人荣誉贷,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到镇村开设分支机构,创新涉农金融产品,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在科技服务上,建设了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开放共享、服务高效的涉农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4家,其中涉农27家,各项涉农发明专利500多件。推动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全市拥有各类涉农网店2400多家,较年初增长近800家,上半年实现农产品电商易额4亿元,同比增长2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突破

农村交通、供水、供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受资金限制发展缓慢,制约了产业发展和膨胀扩张。新建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建设预留地额度紧张,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较弱,投融资风险较高,金融保险机构涉农经济保险产品较少。各种科技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造成企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二)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目前我市农村三次产业比例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模式,二三产业发展层次相对不高,支撑和带动作用不突出。部分渔业企业仍靠捕捞及相关产业维系生存发展,抵御资源、市场等因素变化能力较差,发展后劲不足。与捕捞、运输密切相关的造船业受国际经济走势低迷的影响,造船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同比大幅下降。海洋食品、农产品加工等涉农企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大部分农产品停留在初级加工层次,经营效益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三)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相对迟缓

一是电子商务在我市起步较晚,普及率不高,有很多农民对电子商务接受程度不高,缺乏对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应用的认识,制约了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二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单一。我市乡村旅游功能设施不齐全,尤其是厕所、食宿、停车、休闲游憩、消防设施不完善,造成游客在我市往往是“一日游”,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我市食品出口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和商标知名度低,影响了产品出口利润的提高,并受制于外商。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消费需求降低、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增加、问题食品质量的负面影响、食品原料、用工等生产要素涨价、人民币升值和融资难、融资成本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出口食品企业盈利空间变窄。

(四)项目自筹资金紧缺

农业存在前期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而一二三产项目资金要求较高自筹资金比例,为保证涉农资金安全,大都采用先建后补的方式,企业或者合作社在承担项目时,还需要研发资金的投入、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人的工资等,往往造成资金周转困难,间接导致项目实施慢、带动效果差。

三、下步工作打算

农村产业融合是一个长久的工作,我市在今后要按照产业融合、链条延伸、农民增收、体制创新、利益共享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努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村产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圆满完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任务。

(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海洋经济融合发展

着眼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加强对优质资源、前沿技术、市场话语权的掌控,积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能,促进传统渔业脱胎换骨。

1、改造提升传统养殖业严格规范海域使用管理,加快淘汰小型低端养殖,推广深海名优生态养殖,促进传统养殖和做着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寻山集团等8个海上综合平台。

2、大力拓展远洋渔业。推动近海捕捞渔船去产能,鼓励发展超低温远洋运输船,加快建设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乌拉圭等6个海外基地,积极开拓阿根廷和南极渔场,形成“捕捞、回运、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远洋捕捞产量达到30万吨,回运率75%以上。

3、巩固发展海洋食品产业。支持骨干企业转型扩张,积极开发休闲即食、药食同源等高端产品,重点实施海都食品产业园二期、泰斗医用保健食品等项目,高端产品比重提高2个成分点;支持开展连锁经营、展会推介和在线营销,推广“荣成海鲜”区域品牌和海带、鱿鱼、金枪鱼等特色产品,培植泰祥鲅鱼水饺、好当家海鲜捞饭等连锁经营项目,终端市场比重达到42%以上。

4、打造全国海洋生物科技产业。以海洋高新园为主战场,密切与高校院所和华夏幸福空间家的合作,抓好科技研发、创业孵化和招商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生物新材料领域转型,重点实施好当家海参活性物质提取、百合生物不饱和脂肪酸制备、鸿德医用蛋白等项目,确保新增海洋生物科技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

5、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产业。充分发挥中国(荣成)冷链物流产学研基地作用,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抓好赤山海都20万吨、沙窝岛10万吨、泰祥集团8万吨大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大型冷链物流库容达到220万吨。

6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成立行业研发机构,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每年开发新产品50种以上。坚持推动海洋食品产业两端发展,到“十三五”末,高端产品占比达到31%,终端市场销售比重达到48%,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重点发展冷冻调理食品、海藻、海产罐头、海洋休闲食品等产品,实现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转变。

(二)加快发展多元化农村新型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

1、加大电子商务建设开展电商示范创建活动,树立一批电商标杆企业,推动电子商务工作全面发展。推进海职院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全市电子商务集聚中心。对接1688、天猫、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联手生鲜类目顶尖级电商企业,抓好农产品网上销售。推广电商新营销方式,加大优秀电商运营服务企业的合作力度,全面开展微营销培训、全网淘客培训、视频直播培训、网红达人培训、内容营销培训等全新营销方式培训。

2、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水平。坚持以全域旅游思维统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继续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明确标准、突出特色、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做足“旅游+”的文章,以建设旅游小城镇、乡村旅游点、特色村和星级农家乐为重点,典型引路,分类指导,走出一条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新路子,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三)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推动产城整合发展

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实行同类项目的集聚和规模扩张,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

1、打造6个蓝色经济特色小镇,分别为纹石滩养生度假小镇、宁津海草房风情小镇、成山镇海角艺术小镇、沙窝岛海港小镇、俚岛海带风情小镇、石岛海岛文化小镇。

2、打造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海水养殖、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港口物流、滨海休闲旅游、船舶配套及修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洋经济全产业链条延伸。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