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精品农业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荣成市寻山镇青鱼滩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青鱼滩村位于山东省最东端的荣成市中部沿海,北靠爱莲湾,南临桑沟湾,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有着400多年的渔家文化历史。经过多年发展,走出了一条村企合并、以企带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村属企业达20多家,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寻山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涉及海水育苗与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种植、休闲旅游等多个行业。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青鱼滩村紧紧围绕《关于组织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村筛选申报工作的通知》(鲁发改农经〔2016519号)要求,按照产业融合、链条延伸、农民增收、体制创新、利益共享的发展思路,初步构建了以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养殖为主导,向产前延伸开展农业种植、工厂化育苗等,向产后拓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等二三产业,各产业互促并进、互利共赢,形成了一条龙式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

1、优良品种培育方面

1)海带优良品种选育

系统地突破和发展了海带数量性状评价、分子标记遗传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QTL定位、生产性能评价等种质发掘工具和方法,建立了海带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了叶片长度、宽度、干品率、藻胶含量等多性状高效聚合育种,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创制培育出爱伦湾国家水产新品种,产量性状增益30%以上,胶含量性状提高10%以上,成为我国首个具备超高产、高褐藻胶、高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化工原料与食品加工原料复合型海带种质。建立了以爱伦湾海带国家水产新品种为核心的育繁推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紧密结合,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海带产业链中的产前、产中相互脱节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直接提升我国海带良种覆盖率10%以上。

2)栉孔扇贝优良品种选育

蓬莱红栉孔扇贝为选育基础群体、生长性状为主要目标性状,利用贝类遗传育种分析评估系统贝类全基因组选择遗传育种分析评估系统,开展了新品种的培育。利用贝类遗传育种分析评估系统,对蓬莱红育种群体和家系进行了遗传参数(包括遗传力、遗传相关、重复力等)估计和育种值评估,开展了BLUP选择。在BLUP选择的基础上,利用贝类全基因组选择遗传育种分析评估系统对选育群体开展了进一步的全基因组选择。分别构建了选育群体的基因型数据库、表型数据库、环境参数数据库,对基因型的表型效应和个体育种值进行了估计,开展了基于育种性状目标和亲贝基因组信息,以及最小近交效应的选种选配。

经过6代选育,培育出了栉孔扇贝蓬莱红2新品种,相对于基础群体蓬莱红以及野生对照组,遗传性能稳定,保持了蓬莱红壳色鲜红、高产等优良性状,并有明显提高,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状和抗逆性能。

3)皱纹盘鲍优良品种选育

以经过选育的日本西氏鲍为母本,本地皱纹盘鲍为父本,杂交产生杂交Ⅰ代。杂交Ⅰ代性成熟后,作为母本与皱纹盘鲍(父本)进行回交,产生回交Ⅰ代。回交Ⅰ代雌性个体继续与皱纹盘鲍雄性个体进行第二次回交,产生回交Ⅱ代。回交Ⅱ代进行群内交配,构建自繁群体一代,组成选择基础群体。自繁群体一代进一步进行群内杂交,产生自繁群体二代。自繁群体二代继续自繁,获得自繁三代群体。利用自繁三代群体构建良种的母本群体,与皱纹盘鲍中国自繁选择6代群体(父本)杂交,获得寻海1。该品系高温耐受能力较强、生长快速、存活率高,适合在我国南方海域推广养殖。

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运用种内远缘杂交理论,母本为经过6代选育的皱纹盘鲍中国养殖群体,父本为经过连续3代选育的日本虾夷盘鲍野生种的养殖群体,两个选育系之间配交产生皱纹盘鲍科选97”品系。该品系杂种优势明显,性状稳定,具有适应性广、成活率高、抗逆性强、生长快、品质好等特点,可以适应陆基工厂化、潮间带生态系、平台沉箱式和南北跨区养殖等多元化养殖。

2、高效生态养殖方面

针对目前我国海湾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发等问题,集成示范养殖环境调控与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关键技术,建立生态系统水平的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开展了养殖容纳量评估模型及桑沟湾海域生态环境、贝藻综合养殖控制水体pCO2的验证、桑沟湾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碳流途径、海水碳酸盐体系对贝类幼虫及稚、成贝钙化能力的影响等技术研究,综合海域温度、海流、初级生产力等因素,确定了不同养殖品种的养殖容纳量,构建了扇贝-海带、鲍-海带、鲍-海带-参、扇贝-龙须菜、鲍-龙须菜、鲍-龙须菜-参六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养殖综合效益比传统养殖方式提高26%以上。

享有大海洋生态系之父美誉的美国海洋环境专家K. Sherman教授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指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是一种实现养殖系统能量高效利用、改善水质、提高蛋白质产量、扩大近海海域养殖容纳量的有效途径,值得其他大海洋生态系的效仿。这种养殖模式通过养殖生物对碳的移除,还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海产品精深加工方面

在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向海藻综合利用和海洋食品加工两个方向协同发展,全面实现产业链条向高新技术领域的延伸扩展。

1)海藻综合利用

以荣成凯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主体,把加强海带高附加值、生物制品提取作为研发主要方向。以海带为原料,利用海洋微生物及复合酶,采用现代生物发酵及酶解技术,在温和、易控条件下把海带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和呈味成分释放出来,同时把海带中不易被消化吸收的大分子物质转化成可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开发了功能性海藻味素产品,建成了一条年产功能性海藻味素200吨生产线。研发的功能性海藻味素是调味品产业的一项重大创新,拓展了海洋产品精深加工的领域,提高了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促进了传统粗放式加工模式向精深加工格局转变,为海带资源的高值化精深加工开辟新的途径。

2)海洋食品开发

以荣成爱伦湾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加强了与相关机构的技术合作,应用酶解、发酵和生物提取等高新技术,开发了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海洋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了5000平米的加工车间,引进了两条海洋食品加工生产线,年产能达6000吨以上。目前爱伦湾品牌调味食品、即时食品、休闲食品和功能食品八大系列产品已批量投入生产。

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市场,凭着优良的产品质量及合理的价格,成为国内知名餐饮企业海底捞真功夫的供货商,出口美国、加拿大的产品数量保持稳定增长。同时,随着与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合作的全面开展,借助乌江榨菜的品牌优势,逐步实现产品的高值、高端化,品牌影响力也逐步显现,推动了海带食品加工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使资源优势真正提升到产业优势和效益优势。

4、休闲渔业方面

依托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把旅游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优化配置。

1)打造了休闲垂钓基地

利用人工造礁聚集大量不同鱼群的有利条件,建设休闲垂钓基地,新上10余艘垂钓船,并将原来从事垂钓的30多名退休老船长纳入统一管理,对他们的垂钓船进行了翻新,编排了序号,统一为垂钓游客服务。同时建设大型深海网箱,投放鱼类10多种,丰富了垂钓内容,吸引大批钓鱼爱好者走进园区。

2)打造了休闲采摘基地

利用黄宝山生态种植的水果,生态养殖区养殖的鲍、扇贝、海参、真海鞘等海珍品以及海带、龙须菜、麒麟菜等藻类产品,开展休闲采摘旅游,使游客在了解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先进的养殖模式的同时,让他们走进海上超市,自己动手,亲身体验采摘养殖产品的乐趣。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试点,青鱼滩村的产业融合得到蓬勃发展,产业链条进一步持续延伸,农业功能得到有效拓展,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

1、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

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住条件,丰富文化生活入手,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一是对村内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村民全部量才而用安排工作,所有职工、居民都纳入社会统筹保险,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围绕集体产业进行创业。目前青鱼滩社区居民有800多人在村属企业中就业,30多户村民进行了自主创业,个体业主的经营范围涉及冷藏、加工、餐饮、住宿、运输等,村民的就(创)业率达到100%,人均纯收入高于荣成市城镇居民平均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前列。二是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滨海景观资源和优势条件,促进住宅与景观资源的整体统一,采用通风、采光、新能源有效利用等新手段,开发建设更多经济节能、功能齐全、新颖美观的农村社区住宅,建设低碳节能生态渔村,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三是根据农民群众意愿,积极增加各类娱乐、休闲、购物等基础设施,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完善和发展。加强社区文化的管理和引导,设立专门的机构人员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经常性地组织居民参加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党的富农政策,弘扬敬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2、培育了优良品种(系)

建立了引种、选种、保种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结合SNP标记与SSR标记,对育种家系和群体进行种质评价,强化了种质资源的挖掘、引进和保护工作,构建和维护了种质库。种质库保存的栉孔扇贝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达到了584个,其中育种核心家系60个;保存皱纹盘鲍全同胞家系320个,其中育种核心家系20个;刺参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为110个,保存海带种群6个。海上建有60亩的原良种保种区,目前共保存各类亲本25万株(头),其中海带6万株、鲍5万头、扇贝10万粒、海参4万头。

以海带、鲍、扇贝等为主攻方向,采用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养殖新品种(系)。通过杂交、自交和单倍体育种,培育出寻海1-6”6个海带优良新品系;应用BLUP、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先进育种技术手段,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经6代选育,培育出栉孔扇贝蓬莱红2新品种;运用种内远缘杂交理论,以本地皱纹盘鲍养殖群体为母本,日本虾夷盘鲍养殖群体为父本,培育出皱纹盘鲍科选97”品系。

3、构建了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

开展了养殖容纳量评估模型及桑沟湾海域生态环境、贝藻综合养殖控制水体pCO2的验证、桑沟湾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碳流途径、海水碳酸盐体系对贝类幼虫及稚、成贝钙化能力的影响等技术研究,综合海域温度、海流、初级生产力等因素,确定了不同养殖品种的养殖容纳量,构建了贝-藻、贝--参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养殖综合效益比传统养殖方式提高26%以上。规划建立了623公顷的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形成了藻、贝、鱼和筏式养殖、网箱养殖、海底增殖相结合的立体养殖格局,建立绿色、低碳和环境友好的多营养层次高效生态养殖体系,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4、开发了高附加值产品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以海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为目标,开发了功能性食品、饲料添加剂和海藻肥等产品,带动了海产品向功能化、高值化和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推动了海产品精深加工业的转型与升级,打造了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幅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5、发展了休闲旅游

通过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了海洋渔业养殖模式,积极养护海洋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投资建设生态养殖观光园、海上垂钓、海滨浴场、游乐场和民俗餐饮旅游观光景点,带动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增收。



6、建立了农业种植园

从实际情况出发,把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作重点,对整体搬迁后的村庄原有土地进行平整,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以租赁方式将土地从群众手中流转出来,发展农业种植产业,建立了黄宝山农业生态园区,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园区规划总面积600亩,种植的品种包括苹果、茶树、葡萄、桃子、梨、桑葚、猕猴桃等,年可产各类果品50万吨以上。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在巩固发展好海水育苗养殖、精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休闲渔业、海洋微藻提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1、积极实施休闲渔业,打造海上休闲乐园。

依托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把旅游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传统的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转变。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努力为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1)打造科普知识基地

利用育苗、养殖基地研发成果,使游客通过参观了解贝、藻、渔等海产品的育苗、养殖,实现学习与休闲的结合。投资建设1300平方米的海洋牧场科普展馆,建成后会进一步丰富休闲渔业内容,成为一处重要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陆地上建设一处集大排档、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两层综合休闲平台,并在海边新上一台观光出海电梯,方便游客观光出海。海上建设1600平方米的休闲浮体平台,把现代渔业、休闲旅游、娱乐及海洋与渔业文化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2)打造沙滩休闲民俗体验基地

利用1500多米天然平缓沙滩,开展海水浴场、帆船冲浪、快艇体验、海上摩托、烧烤餐饮等丰富多彩的项目,让游客们体验到亲海、嬉海的乐趣。实施的民俗项目,将居民搬迁楼房后腾出来的乡村别墅进行改造,游客们既可以住宿餐饮,还可以走进渔家生活,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2、积极推进海洋微藻提取产业的实施。

经过与国内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多次磋商洽谈,今后将着重在微藻的培育及提取生产上实现突破。届时,将借助生物技术公司建立的产业化培养微藻与放大技术,以及微藻制品的生产和开发等产业化关键技术,联合青岛、大连等地的生物医药企业,共同实施海洋微藻的培育,并运用科技手段从中提取岩藻黄质,用于生产高端功能性保健品,对抗肥胖、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症具有显著作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多家高技术企业技术与资源的集聚及强强联合,不断增强科技含量,使公司藻类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