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业发展新高地 实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荣成市成山镇西霞口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西霞口村是一个村企合一、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村庄,全村500户,1300人,下辖企业17家,职工1600人,总资产超过60亿元。实现年总收入30亿元,纯收入3.5亿元,人均创纯收入26万元。 西霞口坚持壮大村级经济与提高村民生活同步推进,改善村容村貌与培养文明新风两手齐抓,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西霞口村紧紧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要求,按照产业融合、链条延伸、农民增收、体制创新、利益共享的发展思路,初步构建了以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养殖为主导,向产前延伸开展工厂化育苗海水养殖等,向产后拓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等二三产业,各产业互促并进、互利共赢,形成了一条龙式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

西霞口村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园区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型。将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凭借渔业资源优势,以西霞口村龙眼港为依托,建设涵盖海产品养殖、精深加工、港口物流、休闲渔业及旅游等功能的现代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

      (一)海珍品养殖业。利用海面积为15000亩,年产鲜参40万斤。

      (二)海产品精深加工业。主要对海参进行深加工,提高其市场价值。年加工速冻海参8万斤,干海参6000斤。

      (三)物流业。依托龙眼港,年配送集装箱6万标准箱,货物400万吨,收入突破1.2亿元。

       (四)滨海特色旅游业。集约开发山、海、岛、湾、滩、礁、湖、林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生。打造好运角景区、好运生态休闲、好运休闲度假、好运海上牧场四个旅游板块。年接待中外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5亿元。

      (五)渔村城镇化建设。西霞口村以港口为中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建设,形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农村格局。到目前,已建起了水、电、暖、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等配套齐全,生活、医疗、文化设施应有尽有的渔民别墅区。拟搬迁四个自然村,600户,1500人,搬迁后的土地开发湿地公园,占地200公顷。

二、取得的成效

(一)村容村貌

    西霞口村逐步建立了涵盖医、食、住、学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体系。自2003年起,西霞口进行旧村改造,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全村居民全部住进了别墅楼、公寓楼。西霞口已变成一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村庄。

   (二)精神文明

    西霞口人始终不忘精神文明建设,建起了老年宫、妇女之家、娱乐场和文体广场,用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引导教育群众。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十大幸福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三)支柱产业

    西霞口现已形成了海珍品养殖、港口物流、国际海运、船舶修造、旅游度假五大支柱产业。

    海珍品养殖。投资1亿多元建成高标准现代化育苗厂一处,拥有1万立方水体鲍参育苗车间和万亩鲍参养殖基地。

    港口物流。港口年吞吐量已达350万吨,年进出港旅客25万人次,营运收入4亿多元。

    船舶修造业。拥有1.5万吨级的大型船台滑道,5万吨级、8万吨级、15万吨级、20万吨级干船坞各一座。

    旅游业。建起了村办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同时取得成山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建设了福如东海福文化基地、摩天岭生态旅游区、海驴岛风景区、福通天和乐园和国际海水浴场等项目。西霞口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40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4亿元。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村民参与方式

    进入园区村民以入股、租赁或购买经营场所的方式参与园区生产经营。渔业企业和养殖户生产的海产品以保护价进入园区,采用现货、初加工、精深加工的形态,通过现货直销、网上交易的方式,进入全国人民的餐桌。

       (二)夯实产业融合的基础

    要实现较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需要强化道路、通讯、电力、供气、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主体参与现代产业融合提供良好条件。西霞口重点加快信息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和物流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

    西霞口集团拥有已确权海域15000亩。养殖业以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养殖为主。

    西霞口村拥有国家一类开放港口——龙眼港,为区域性物流中转港口。开通两条龙眼港至韩国白翎岛、大山港的国际客货班轮航线后,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万箱以上。

    拥有成山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雕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海驴岛风景区、摩天岭生态旅游风景区,拥有水域面积达500亩的隆霞湖乐园、星级宾馆博霞山庄等旅游配套项目。



      (三)经验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产业融合发展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模式引入农村发展,用现代技术改造养殖业,从而提高海参养殖竞争力。西霞口村高科技项目:“5000亩人工投礁(石)养鲍及滩涂鲍参混养技术”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承担国家863计划“皱纹盘鲍多倍体育种和养成技术”的开发。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等。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在巩固发展好海水育苗养殖、精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休闲渔业、海洋微藻提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健康海水增养殖业

大力发展健康生态海水养殖业,突破苗种繁育、病害防控、质量安全、健康养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全面实施“721”健康养殖模式,积极转化应用“863”、“973”等国家高端研发成果,实现海洋经济由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变。

重点抓好海参、海带、鲍鱼、大宗双壳贝类、名贵鱼类等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底播增殖,构建西霞口—礼村等近海规模化养殖园区,加大名牌水产品的培育和优势特色水产品保护,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认证,积极培育新的渔业品牌。

全村海洋牧场达到1.5万亩,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000吨左右,打造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和优质海产品养殖基地。

(二)水产良种繁育产业

加强名优新品种培育和繁殖,建立安全的良种繁育和推广服务体系,搞好海参、鲍鱼、扇贝、海带、大菱鲆、牙鲆等主要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更新换代,积极申报西霞口“省级海参原种场”,良种覆盖率超过80%。

(三)海产品精深加工业

围绕大众化海洋食品,大力开发即食海参、盐渍海带、海藻饮品、冷冻调理食品、罐头食品、休闲食品、功能营养食品等系列产品,建成现代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园区,加工产能达到600吨,海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达到90%以上。 

(四)滨海特色旅游业

以实现旅游产业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养生型升级为方向,集约开发山、海、岛、湾、滩、礁、湖、林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生。重点建设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精心打造好运角景区、好运生态休闲、好运休闲度假、好运海上牧场四个旅游板块,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休闲渔业等设施。年接待中外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5亿元。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