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之八十八——立法形式建立容错机制有力推动地方创新发展

 

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安徽省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容错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容错机制引入政府引导股权基金,激发基金投资的积极性,有效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力推动了安徽省的创新发展。

 

一、缺乏容错机制是限制地方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减弱。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2016 年,安徽省提出了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计划,并与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一起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然而,在政策保障方面,虽然省级部门和有关地市出台了不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由于缺乏容错方面的法律依据,有关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对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虽然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但因发展成熟度不高,潜在投资风险较大,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十分突出。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稳健经营的原则和重资产、重业绩的信贷机制,无法为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支持。政府设立的产业引导投资基金,通过“资金变基金”、“无偿变有偿”的方式支持企业创新,虽然能为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也由于缺乏有效的容错机制、政府设立的产业引导投资基金往往过于强调风险把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而难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建立有效容错机制,保障科技金融对初创企业的资金支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安徽省印发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法律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作了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规定,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了系统性部署。《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容错机制和评价体系,规定在符合法律、法规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可以开展创新改革,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作中因先行先试出现过失,或未达预期效果的项目,只要个人和单位没有谋取私利、程序符合规定,可以予以容错。对于经确定予以容错的单位和个人,免于行政追责和效能问责,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表彰奖励等方面不受影响。同时,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设立了300 亿元的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200 亿元的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150亿元的省级风险投资基金以及20 亿元的省级种子投资基金,并针对种子投资基金高风险、高失败率的特点做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安排。一是建立省级投资基金容错机制,允许省级种子投资基金最高50% 的投资失败容错率,省级风险投资基金最高30% 的投资失败容错率,并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国有企业主要负责同志经济责任审计做好衔接,着力解决基金公司不敢投问题。二是建立对省级投资基金项目投资的激励机制,引导基金管理人基于基金项目投资进度和投资项目孵化培育情况,积极募资、投资,激发省级种子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性。三是建立相关部门对省级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项目投资的引导机制,由省相关部门围绕全省重点发展产业,建立项目投资指导目录库,供基金公司按市场化方式开展投资对接,以提高基金项目投资效率,强化基金投资同安徽省重大发展战略精准对接。

三、容错机制的建立有力推动了地方创新发展

安徽省率先在省级层面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立法,建立完善的容错机制,并将容错机制引入政府引导股权基金的运营管理,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有效地调动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目前,安徽省省级种子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整合后的省级产业发展基金已全部组建完毕,累计募集资金225 亿元,投资项目454 个,完成投资292 亿元,其中种子和风险投资基金累计完成资金募集42 亿元,投资项目99 个,完成投资11 亿元,有效地保障了现有融资体系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支持。2017 年1 —11 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均超过20 个百分点。世界首条10.5 代液晶显示生产线、世界最薄0.15 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相继实现量产,进一步奠定了安徽省的新型显示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