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市坚持以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载体,狠抓平台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人才引进和政策落实,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
目前,扬州市共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14个,占全市集聚区比重为26%,其中,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8个,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6个。按产业类型划分,商务服务类1个、文化创意类3个、现代物流类3个、科技服务类5个、节能环保类1个、商贸流通类1个。
特色鲜明 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支撑作用明显。2019年,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实现营业收入435亿元,占全市服务业集聚区总营业收入43.5%;实现利润102.3亿元,占全市服务业集聚区总营业收入44%;上交税收20.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集聚区税收的44%;集聚企业3766家,占全市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企业的17%;吸纳就业人数6.37万人,占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就业总人数的26%。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在全市集聚区中,以较少的企业规模实现了较高的产业效益。
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度高,其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5%。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扬州市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等服务业主导产业集聚高地。从已入驻企业的规模和性质看,扬州工艺美术集聚区集聚了全市44%的工艺美术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主导产业涵括了十余种传统工艺品种;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是扬州市作为全国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的产业集中区和核心产品源;扬州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毛绒玩具成交量约占全市的80%;长江石化物流中心为全市唯一石化物流中心。各集聚区核心产业定位清晰,上下游产业不断集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发展新高地正在形成。
载体建设日趋完善。目前,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共建成近2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其中,扬州京华城商务集聚区建筑面积占比达70%以上,正在加速成为扬州商贸、商务副中心。
功能提升 省级占比近半
基于功能提升,近年来扬州市发改委逐步聚力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共建成公共服务平台62个,占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的43%。
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先后打造“零点电商孵化园”“地理信息产业园”“广陵开发区孵化园”“微软创新中心”等6个特色孵化平台。双东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号一网一区”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江苏(扬州)汽车科技园着力推动二手车交易自有平台、江苏省特检院扬州综合检测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扬州工艺美术集聚区构筑了集“创意研发、产品展销、人才培育、价值评估、质量检测、金融服务、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并带动扬州工艺美术乃至文化创意产业再迈新台阶。
龙头引领 全面推动平台建设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加强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质态优化得到明显提升,扬州市将全面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对集聚区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鼓励支持各服务业集聚区面向集聚企业共性需求,围绕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快建设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扩大平台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形成功能完善、企业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开展星级公共服务平台评定。制定《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星级评定办法》,培育认定星级公共服务平台30个。创新平台运作机制。积极创新公司化运作机制,鼓励采取“民建公助”模式。
培育龙头企业。开展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每个集聚区遴选认定10家左右重点企业,鼓励引导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加速集聚。扶持小微企业。引导中小微服务企业通过联合采购、共同配送、平台集聚、设立联盟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协作协同发展,积极打造一批服务业“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