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沂市兰山区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工作契机,依托商贸物流独特优势,抢抓国家首批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城市、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机遇,强力推动“四个商城”建设,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兰山区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引擎,呈现出模式新、业态新、势头强、活力足的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兰山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76.8亿元,增长4.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6%;兰山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2304亿元,增长5.6%;物流总额突破5100亿元,增长14.55%;网络零售额329亿元,增长34%。
一、数字商城提速蝶变,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趋势,围绕商贸物流产业基础优势,利用数字融合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一是产业新生态逐步成熟。顺应数字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发展趋势,积极搭建商城产业载体,累计新建、改建直播电商产业园(专营区)45处,培育乘风电子商务、交个朋友等17家MCN机构,快手、抖音商家注册用户高居全国第一,齐鲁E谷电商产业园等3家园区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山东智顺网络科技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花儿绽放(山东)网络传媒、新明辉等7家(园区)企业纳入全省电商生态链企业名单。二是商贸培育成效显著。大力推广新明辉模式,培植强链企业,筛选出100家种子企业,梳理出南跃汽配、兴隆玩具、伊亲商城等8条供应链,累计培育17家新明辉模式企业。组织商城链主企业召开三期专题培训会,累计培训1500余人,举办“五之链”、数字平台发展、物流模式探讨等主题沙龙10余次,参与企业近500家。三是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有力。通过开展110余次“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目前,宠云行、易安捷等5家数字供应链平台企业已入驻供应链生态产业园,总交易规模达260亿元,东华软件、网易集团、阿里云等国内知名数字科技公司落户兰山,深度数科、全球通等5家本地数字科技公司发展壮大。
二、国际商城逆势突破,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有序发展
抓住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全面打造国际商城。一是拓展销售模式,打造市场采购新样板。培育“市场采购+”模式,组织企业参加第133届广交会、匈牙利中国(山东)品牌产品中东欧展览会暨山东文化贸易展览会、“第13届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等外贸展会,达成意向成交额约1.5亿元。1-8月,临沂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实现出口272.93亿元。二是强化平台建设,打造跨境电商新链条。完善临沂商城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报关实现“一次录入、数据统一、多方申报”的便利化服务,1-8月份完成9610报关出口278.26万单。依托跨境电商公司资源,孵化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带和园区集群,成功举办2023齐鲁地区首届跨境电商达人赛,1-8月,开展外贸培训约60场、覆盖4200余人。三是优化海外布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借助临沂海外共享展厅“前展后仓”贸易方式,为参展商精准匹配采购商,提升海外资源服务能力,中欧班列通过山东高速林产供应链实现到发268列,今年以来在匈牙利、巴基斯坦、肯尼亚新建海外展厅3处,累计建成7处。成功举办临沂商城国际集装箱场站启动仪式暨山东港口青岛港、日照港、临沂港业务推介会,集装箱场站成功开通中欧班列进出口铁路集装箱业务,1-8月份完成集装箱操作量28974标箱。
三、绿色商城稳步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以低碳集约、内涵发展为路径,全面优化绿色商城资源配置,挺起“绿色”脊梁。一是完善绿色园区布局。加快推进商谷、国际陆港绿色园区建设,商谷片区先后落地中国酒店用品商贸城等12个高端产业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国际陆港片区16个项目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印发《兰山区市场物流园区搬迁改造扶持政策》和《兰山区物流企业搬迁补偿实施方案》,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提速多式联运步伐。探索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整合铁路、海关、企业等信息资源,建设临沂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冷链班列、网络货运、蔬菜班列等多式联运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建设,全区共有12个项目纳入济南、临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申报项目。1-8月份济铁物流园发送量85.6万吨,同比增长17.6万吨,增幅25.9%。三是打造绿色城配体系。打造城市配送、城城配送、城乡配送三位一体的同城配送体系,实现干线物流、短途物流、快递物流无缝隙衔接。推动物流企业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充电桩,鼓励园区使用新能源车辆或清洁能源车辆,推进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装备和可降解包装材料应用,加快分布式光伏建设以及新能源同城配送车辆替代。兰山区已有绿色城市配送企业6家,配送车辆年底达到1800余台。
四、链式商城强基拓面,打好产业转型发展组合拳
坚持工商联动,以产业转型发展为目标,推进链式商城强基拓面。一是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地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增量提质。依托商城优质产业资源,围绕“园区+N”加快推进智慧体育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华生智家科技产业园等5处地产品加工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园区共11个,总建筑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共招引入园企业466家,年产值达50亿元。二是加快招商引资,优化地产品发展环境。强化创新支撑,鼓励地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申报“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企业打造一批制造精品品牌。采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头部企业。目前,11处产业园招引企业346家,初步形成木业、食品、塑料等8条产业链条,年产值达80亿元。三是坚持培强升微,持续壮大本土地产品企业。聚焦木业、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等重点领域,支持康雨管业、双龙塑料等本地企业成为专精特新骨干企业,2023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家。充实完善“小升规”工业企业培育库,定期深入企业,宣传解读政策、推动创新发展,帮助规下工业企业加快成长,2023年全区新增地产品加工企业6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