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牢牢把握“创新、三美、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总体定位,坚持特色厚植,就势而为,以文化旅游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奋力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目前,以朱家林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总规划面积达到28.7平方公里,覆盖23个自然村,总人口1.6万人,成为国家田园综合体标准化建设示范推广平台、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区、全省普惠金融建设示范区,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
一、坚持创新、三美、共享,树牢总定位
(一)坚持创新创业本质要求。把朱家林作为对接城乡资源、承载产业项目、扶持创新创业的平台,按照园区化思维,聚集资源要素,创新“五位一体”的系统化推进机制,培育文创、农创、原生态+、半农半X等具有创新性、方向性、引领性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践行“区域化突破、全域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二)坚持三生三美基本原则。高标准编制《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以朱家林创意小镇为核心,发展小米杂粮产业带、高效经济林果带,打造创意农业区、田园社区、电商物流区、滨水度假区、山地运动区,形成“一核两带五区”总体布局。以新发展理念编制生态保护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文创+农创”,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六产。
(三)坚持共建共享发展理念。项目指挥部负责统筹推进综合体建设,管委会负责日常管理,朱家林乡建公司负责平台运营,镇村负责社会治理、土地流转等工作,形成“五位一体”的推进机制;创客团队依托综合体探索乡村建设,输出乡村产业,群众通过合作社参与村庄、绿化、物业和民宿管理,实现了主体赢利、农民得利、创客成长、集体受益,村庄和群众经济收入、文明水平与田园综合体共同成长。
二、坚持就势而为,培育特色产业,把握生命线
(一)坚持“建园区也是建社区、建风景更是建环境”,用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性开发。保留原有村落格局、传统石屋风格,留住乡土情怀,注重在创意设计上下细功夫,把乡土特色和创新元素、时尚元素紧密结合,运用“文创+”这个催化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红色传统、风土人情、山水特色,打造了朱家林创意小镇、柿子岭理想村、渔乐高湖垂钓营地等一批特有的乡村景观、文化品牌、创意活动,向外界展示村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城市人对农村的向往和对农民的关注。
(二)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技与电商“两个翅膀”同频共振。线上与线下“两条通道”双向贯通,固老根、嫁好枝、育新芽“三大法宝”协同发力,推动特色农创项目落地生根,打造新六产的创新创业孵化器。目前,莓林苑、布拉格香草市集、天河本草园、都市村庄、蚕宝宝家庭农场、沂蒙大妮循环农业示范园等16个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相继入驻,总投资2.6亿元,汇聚了农业庄园、骑行俱乐部、国学讲堂、农业科普研学、中医药养生等一批新业态。是集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加工生产、多维销售、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电商园区。
三、坚持吸引青年创客、创新人才返乡,筑牢强支撑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扶持发展奖励办法》,设立发展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专门用于创新创业激励,向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创业主体发放创业券,对园区内各类高层次人才发放岗位津贴和生活补助,同时对到园区投资创业、争取无偿资金、创建品牌的给予奖励,综合运用先建后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费用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吸引青年创客、创新人才下乡。
(二)强化平台体系建设。搭建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建设的科技支撑平台、与省质监局、省标准化研究院共建的标准化研究平台、为创客和游客提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智慧管控服务的数字孪生平台、依托省委党校岸堤校区的乡建人才培训平台、依托电商仓储物流园的电商物流平台以及金融支持平台,由这六大平台为项目投资主体和青年创客提供技术、金融等综合性的服务保障。
四、坚持多元整合、招商选资,固牢资金链。
一是创新普惠金融。本着“政府作为、责任共担、风险可控”的原则,由政府主导建立金融机构认可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产权、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成果向金融延伸,推动农村产权的规范流动、聚集和抵押融资,通过政府担保增信,进行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激活了沉淀的资产资源。
二是搭建对接平台。与省农担公司和5家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农业银行把朱家林列为金融产品创新基地,在全国首创田园综合体兴农贷,核定综合体内客户群体整体融资合作额度4.05亿元;农发行为朱家林发放了首单全国田园综合体4亿元中长期扶贫贷款,撬动和吸引社会资本15.8亿元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