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全力提振服务业发展交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亮眼答卷

荣成市自2017年入选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稳步推进试点实施方案,始终把服务业发展当做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2021年在山东省“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期满评估中被评定等级为“优秀”。“十四五”以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服务业发展稳中向好。

一、落实“三个狠抓”,保障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狠抓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统筹谋划储备机制。紧紧围绕“5+2”七大产业链,精准谋划重点项目,按分级、分类原则建立项目动态储备库,将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的项目优先纳入储备库。目前82个产业项目当年投资达到138.7亿元,投资规模同比增长两倍,为近四年最高,年度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占比达到34%以上,项目数量、投资体量、产业类型得到稳步提升和优化。

二是建立项目梗阻协同会商机制。创新问题解决途径,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建立与干部作风大改进大改进工作专班、要素保障部门协同参与会商机制,打破信息壁垒,联动协商解决问题,以“严”的作风规范项目建设服务,提升手续办理效率。

三是建立项目考核督办机制。由重“数据”轻“下沉”,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密项目实地调度频次,将项目调度模式调整为“半月调度、月底验收”,细化项目通报内容,通过晒成绩单、亮排行榜两举并行提升各责任单位推进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狠抓载体建设。

一是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合作质效,推动服务业发展升级提档。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已完成投资107.6亿元,2024年一季度追加投资2亿元,谋划荣成市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环海路文旅设施提升建设工程等一批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石岛冷链物流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282.2亿元,园区重点打造皇朝马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5个服务平台,诺利源、华航尚品等8个省级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构建“互联网+”新业态,引导企业由加工型为主向服务贸易转型,推动海洋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提升,打造海洋生物科技企业样本。

二是推进“两业”融合试点建设。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先行先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成山集团有限公司、荣成康派斯新能源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获批“两业”融合试点企业,示范引领歌尔科技、达因制药等先进制造企业,在工业设计、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创新开展共享制造、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业态,树立“两业融合”新标杆。

三是狠抓项目推进。筛选重点项目实行重点跟踪,对所有项目逐个分析,挑选通过日常服务能切实促进建设的实打实项目,纳入市级重点调度的“大盘子”,实现资源集约化、精准化使用。对选中项目,根据不同建设阶段,采取差异化服务措施,项目建设初期,企业需要帮助较多,在服务项目时就多与企业接触,倾听企业困难,调度要素保障部门联合办公,促使项目快速推进;项目正常推进时期,以“送政策”等方式保持对项目的关注,但减少对企业打搅,发现推进有困难时再主动服务,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通过闭环式的项目服务推进模式,促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快开工、快建设。

二、强化“三个力促”,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一)力促商贸服务业与消费需求多元化发展。围绕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定位,统筹新、旧商业商务设施的业态布局,推动形成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商圈。推动消费供给提档升级,支持传统实体零售企业丰富体验业态。以大润发、九龙城为先导,线上线下支持传统实体零售企业丰富体验业态,由传统销售场所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中心等转变,形成以服务消费、体验式消费为增长动力的新商业模式。引导吉兴、王华等百货商场打通线上线下资源,以电商应用推动传统商业零售创新转型,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聚焦商品、体验、供应链三大核心要素,增加体验型、互动型的业态模式。推动传统商业业态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智慧商圈、体验式购物中心、进口商品直销、商超书屋、影视剧院等新型商业形态,建成2-3处融合文化、餐饮、娱乐、社交、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商业新地标。

(二)力促“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旅游示范区。大力实施“旅游+”创新融合,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有效增加产品供给,促进了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

“旅游+体育”。因地制宜,规划了以房车、游艇、钓具等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综合滨海公园、樱花湖体育公园、荣成奥林匹克中心等资源形成集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体育锻炼健身等为一体的中片区;以环海路串联那香海水域、成山头、西霞口景区等资源形成集水上体育娱乐、体育旅游等为一体的北片区;以赤山法华院、铁槎山、凤凰湖体育公园、桑沟湾海洋牧场、好当家休闲垂钓基地,结合留村、画村等红色文化产业形成集体育旅游、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南片区。通过体育产业区域规划,将全面推动荣成体育休闲旅游综合体全面发展。

“旅游+海洋牧场”。荣成市海洋牧场休闲旅游产业起步于2018年,已先后投入4亿多元,建设省级海洋牧场16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2处。其中成山鸿源、长青海科、泓泰、楮岛、西霞口等5处牧场(西霞口1处为海上垂钓类型,成山鸿源、长青海科、泓泰、楮岛4处为海上平台游类型并配套建设了海上平台以及餐饮和海洋展示厅等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开展休闲旅游业务。受三年疫情影响,游客数量持续下降,海洋牧场经营陷入被动,良好发展势头受阻。2023年,游客数量趋于恢复,海洋牧场旅游总人数31.7万人次,超过历年,游客数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明显。

“旅游+乡村”。将民宿、农庄、海钓、帆船、特产等非标主体融合吸纳进来。以小镇、古村为载体,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培育打造了宁津、成山、俚岛、港湾等4处乡村旅游集群,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1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8个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三)力促东北亚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荣成海岸线绵长、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依托石岛冷链物流产业园、沙窝岛冷链物流园等园区,“海陆空”三位一体,打造东北亚物流节点城市。海上,现有国际船舶客运站2个,商港5个,共拥有万吨级泊位14个,5000吨级泊位7个,3000吨级泊位5个,年设计通过能力887万吨。先后开通了多条国内、国际货运及集装箱运输航线,中韩客货班轮运力位居全国县级首位,2023年完成进出口外贸货运量共874万吨,其中进口663万吨、出口211万吨,同比增长64.37%。陆路,集高铁、高速、国道起点于一体,是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作为始发站的莱荣高铁2023年12月已通车。空中,距离威海机场仅有15分钟车程,正在规划建设好运角通用机场,形成国内外连接、陆海空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4小时可到北京、上海,3小时内可飞抵首尔、东京。

三、推进“三个聚集”,提振服务业提质增效

(一)聚焦平台建设。围绕高端装备、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建设,加强省级、威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创建力度,建立2023年度创新平台储备库,开展梯次培育、动态调整,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推荐达因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公示;推荐名骏、宇翔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通过省发改委认定;推荐中船线缆、富智大兴电机2家申报威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恒力电机、恒鑫动力2家企业申报威海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已上报威海发改委审核。建有荣成市技术转移服务中心、荣成石岛慧谷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荣成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威海联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4家威海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有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2家,其中,百合生物入选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好当家获批威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加大与知名投融资机构合作,增添具备高科技含量的智能化综合平台,提升服务业产业档次,打造高端品牌。

(二)聚焦人才招引。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近年来,荣成市聚焦当前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搭建平台,多措并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①促进专家与产业精准对接的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协同,助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搭建人才创新平台,为人才的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场地,为人才的项目落地打造承接载体,争取吸引集聚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②加强与上对接,时刻关注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争取政策下达后第一时间传达至企业,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让企业吃透政策、用好政策,将政策红利切实用于人才、留住人才。

(三)聚焦产业集聚。自2021年荣成现代海洋冷链物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以来,按照“主体示范、全链共享、集群共建”的步骤,构建产地生产服务型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拟定《荣成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实施方案》,对基地内在建项目优先推荐争取上级扶持,先后推荐山东亿嘉冷链物流项目、齐东海通智能标准化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等项目获批上级资金1000余万元。积极培育壮大基地内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放大冷链物流优势,对接山东省物流与采购协会,成立山东省物流与采购协会冷链分会(荣成),目前已有30家企业申报入会,扩大冷链市场话语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荣成品牌。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