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制作风机、到机组、再到系统,接入全国产业链条后,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订单,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层次和境界,为我们的发展赋能增效。”获授牌加入“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后,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军岭说。
7月28日,“国和一号”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暨山东省核能未来产业集群招商推进会在威海召开,包括克莱特菲尔在内的6家威海企业授牌加入“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33家企业、高校列入核电产业链辅导名录,“搭上”全国核能产业链条。
“双碳”背景下,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知识技术密集,以核能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愈发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抓住核能产业发展“风口”,威海将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坚持技术夯基、科研支撑,以全链条引企育企为主要路径,实现核能产业的链条式、集群化发展。
抢得核能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威海提早布局,抓紧落地一批具有重要牵引作用的先进核能项目。华能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则代表世界第三代核电技术先进水平,均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7月28日,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站扩建一期工程1号机组核岛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正式开工建设。
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为核能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威海先后推进清华大学(荣成)先进核研基地、国家科技重大装置超高通量堆,“核动未来”科技项目等成功落地;并围绕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运行需求,成功引入荣核装备、朗盛新能源、清河检修、中电华元等12家企业落户威海。
产业链条的打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核电装备不同于一般产品,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也更大。威海坚持“招大引强”与“培优育强”相结合,积极引导本地有条件的企业承接核能相关产业,抢先融入产业链条。“威海不少企业在细分行业都处于领先水平,具备融入核能产业链的基础。”威海市发展改革委能源中心副主任李洪凯介绍,聚焦核能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风机、线缆、压力容器等重要装备,威海积极引导本地有条件的企业对接核能产业链条,帮助企业取得核级资质,拿到核电装备制造“入场券”。
自2021年取得核级资质后,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能动核电站用空气处理机组,目前已成功中标海阳5、6号机组工程MS10非核级空气处理机组项目,为企业发展带来了4000多万元的订单。随着企业进入产业链联盟,企业又与上海核工院,围绕核电站循环冷却机组产品开发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
随着更多企业入围“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威海核能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通过建立起定期、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联盟如同“滚雪球”一般,给联盟单位不断创造各种“大合作”和“小合作”的机会。“整个联盟将核电设备供应商联合起来,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共享市场、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信息,能够带动成员共同进步;同时也能够牵引设备供应商不断加大市场良性竞争,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都将起到促进作用。”国家电投首席科学家、“国和一号”总设计师郑明光说。
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威海还全面理清247项核能供货需求清单,通过举办沙龙、洽谈会等方式,邀请全市范围相关企业接触核能产业,推动更多企业搭上核能产业链条“朋友圈”。今年以来,先后围绕核电装备、运维等细分领域开展洽谈活动3场,参与企业近百家。
立足现有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威海出台《威海市新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制定《威海市核能未来产业集群建设方案》,规划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前沿核电技术创新基地、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三大基地,加快打造投资过千亿、产值奔千亿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全方位打造下,威海市核能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2023年,威海核能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今年5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察中,“威海市全链条保障核电重大项目突破发展”作为全省唯一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