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国家补贴2022年或取消
万亿产业链获益

 

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收紧信号愈加明晰。上证报记者获悉,有关部门已研究明确2021年之后取消海上风电国家补贴。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将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推动行业发展,这也意味着海上风电平价时代即将到来。

2018年开始,风电行业大景气周期开启,复苏趋势明显。进入2019年之后,风电行业复苏趋势持续加速,去年5月24日的风电平价上网时间表一出,迅速引燃了风电市场(特别是海上风电)的装机热情。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我国的风电补贴政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国家并未动用过多资金,通过消费端分摊成本,用电价附加的方式,撬动起一个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也佐证了上述观点。截至2019年10月,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510万千瓦,已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77%。从布局来看,福建、广东、天津等省市实现海上风电并网运行,浙江、辽宁、河北等省项目陆续开工。

据悉,有关部门将采取以收定支的方式,确立今后需要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规模。同时,拟从2022 年开始,停止新建海上风电项目的中央补贴,鼓励地方政府自行补贴,支持本地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

在秦海岩看来,发展海上风电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自给率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既是负荷中心,财政实力也较强,补贴资金负担较轻。

根据相关政策测算,每年新增海上风电并网容量控制在300万千瓦(这个规模的市场容量,基本可以满足海上风电产业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从2022年开始接力补贴新并网的海上风电项目,2022年的补贴强度为0.2元/千瓦时,此后每年降低0.05元,到2025年补贴强度为0.05元/千瓦时,2026年降至零。这些补贴平均分摊到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沿海省份后,占上述5省2018年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例最高不超过0.3%,最低仅为0.03%。即使按照每年5%的财政收入增长速率考虑,届时这个比例也会更低。但通过这些补贴,可以带来每年超过5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拉动数万就业。

补贴退坡在即,冲刺抢装或成必然。海通证券研究认为,发电集团等会尽可能在2021年底前完成并网,2020—2021年风电行业的景气度有望继续提升,抢装从陆上蔓延到海上,相关企业将显著受益。

还有一种市场观点则认为,本次调整是从过去以补贴政策主导走向市场竞争推动。随着补贴形式调整,真正具有技术和规模化成本优势的优质海上风机制造商将脱颖而出。平价对风机的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有半直驱技术路线所具备的低制造成本和高发电量等优势,有望在大功率机组技术路线的争夺中逐步胜出。

百瑞赢认为取消补贴在当前来看有两点好处。一是很多海上风电项目会在2021年之前抢装完全,以获取补贴。二是政策退出后,海上风电会变得市场化。相信更加平价的时代会到来。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一份报告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将达到193吉瓦。它还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海上风电市场将大幅增长,乐观估计2050年海上风电总装机量将超过500吉瓦。

根据前瞻研究院发布的《海上风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海上风电资源庞大,5米到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70米以上可装机容量约5亿千瓦。

综上所述,百瑞赢还认为:国内海上风电资源如此丰富,而该领域又是集成了众多前沿技术和高端装备。比如说海上工程船、风电电机、海底电缆铺设船、风电安装作业平台等等。在2021年之前海上风险项目有望迎来爆发安装期。激发产业快速发展的潜力,也能够带动万亿市场规模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参与海上风电的优秀公司有:

上海电气:公司海上风电具有高可靠性、易维护、高发电量、抗台风等优点,在国内海上风电市场累计份额超60%。

深圳能源:从事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涵盖风力发电;截止17年末,风电装机容量61.54万千瓦主要在内蒙古和华东区域。18年上半年公司所属电厂累计实现上网电量165.39亿千瓦时,同比上升35.05%。

金风科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MW、2XMW2.5MW、3.MW(S)和6.XMW永磁直驱系列化机组,代表着全球风力发电领域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涉及风机制造、风电服务、风电场投资与开发三大主要业务;17年新增装机超过53GW,市场占有率29%,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明阳智能:2015-2017年,公司风电新增装机市场容量连续三年稳居中国前三位、全球前十位,是国内领先的风机新能源装备制造厂商。公司今年中标全球最大单一海上风电项目,总中标金额85.87亿元。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