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统筹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实现
路径探究——基于系统论视角

 

根据系统协调理论,系统要发展到理想状态,协调各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只有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协调效应,才能推动系统向持续、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陆海统筹的实现路径,实际上就是陆海系统功能达到理想状态的过程,这也是人类对陆海系统的综合调控过程。从空间规划视角,建议从以下方面落实陆海统筹理念。

    海岸带生态系统全要素保护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在于打破陆海边界、要素边界、行政边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海全要素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一是海岸带地区生态红线划定要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功能的完整性,并加强自然资源、海洋、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作,避免生态红线漏划或重叠;二是构建以河口、滨海湿地、近岸海域、沿海防护林、重要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生态廊道网络体系,严格保护陆海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珍稀物种栖息地,从大尺度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三是严格限制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周边地区的生产建设活动,严格控制新增围填海、围海养殖、采挖砂石、筑堤晒盐等,依法有序拆除沿岸非法、废弃养殖场、散乱码头等,恢复海岸线自然面貌。

    “以海定陆”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洋环境治理的根本是从源头出发,控制和治理陆源污染。应以海洋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优化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布局,强化对陆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管控。一是要强化入海岸带地区和流域两侧农业和城镇空间用途管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加强禽畜养殖污染处理;加强工业和城镇污水排放管控,并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在敏感区域建厂。二是要加强海岸带和流域两侧陆域空间布局,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腾退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严格控制非赖水产业在沿岸布局。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污染处置设施,并实现共享共用,引导“散乱污”企业入园,提高海岸带地区绿色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陆海资源互补优势陆海资源统筹利用,既要加快海洋资源的利用规模,弥补陆地资源短缺的现状,同时,也要考虑可能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避免走陆地资源开发的老路。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和管控。一是统筹考虑陆海空间资源开发,加强自然岸线保护,遏制填海造地的冲动,探索将围填海存量资源纳入建设用地管理,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和围填海。二是加强海砂开采管控,在缓解当前砂石材料供需关系紧张矛盾的同时,也要加强资源开采总量管控,注重环境保护,避免海砂资源过快耗竭。三是加快陆地科学技术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转移,尽快提升海水淡化、海洋油气、可燃冰等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降低资源利用成本,尽快实现商业化。

    推动陆海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陆海产业融合互动,最重要的是实现生产要素在陆海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在空间规划中,主要通过国土空间功能布局实现。一是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以园区为核心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吸引陆地高新技术、资本、人才等向园区集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衍生产业。二是构建深近岸、近海、海岛、远海、内陆多维空间开发布局,明确不同区位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近岸陆海空间以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为重点,近海空间以高品质、高效率开发为重点,深远海空间以高技术开发为重点。此外还要强化内陆对海洋产业链条的承接作用,提高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辐射能力。

    提升陆海交通综合运输能力提升陆海交通综合运输能力,应着眼于补齐陆海交通运输环节的短板,使陆海空间运输通道畅通。一是要根据地区产业结构明确港口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科学确定港口建设规模,避免盲目扩建。同时,坚持港口之间合理分工、协同合作、错位发展,提高沿海地区港口群的综合竞争力。对不适应发展需求的老码头,实施退港还海、退港还岸,盘活岸线资源,增加城市生态空间和民众亲海空间。二是完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向陆路运输能力,解决港口铁路联运“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港铁运输通道衔接,带动腹地经济发展壮大,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港口城市与腹地的共同发展。三是挖掘内河航运潜力,通过实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科学论证水利工程建设,预留通航设施,发展江(河)海联运船舶等措施提升江(河)直达联运效率。

    提高城市海洋灾害联防联控能力在沿海地区城市、港口和工业发展中,充分考虑海岸带生态系统在抵御海洋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前置到空间规划阶段。一是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充分考虑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威胁,划定海岸建设退缩线或禁止建设区,从源头减少海洋灾害的直接影响;二是加强对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有序推进退养还滩,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海堤建设,恢复和提升海岸带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天然能力;三是基于地区海洋灾害特征,并考虑海平面上升的长远威胁,适当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从长远谋划城市安全与发展。

文章:节选自《陆海统筹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实现路径探究——基于系统论视角》,原刊于《环境保护》2020年09期,转载请注明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李彦平,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工程师;刘大海,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罗添,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